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机关党建 > 学习园地
充电的日子——《中央党校日记》读后记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5日 部门:- 文:任春艳 图:- 签发人:林新京

读书月征文

2011年因为工作变动,我到省委党校进修部工作,主要负责学员管理。由办公室行政工作转向学员管理,想找一本书来专门了解一下学员管理那些事,于是便找到了高洪波的《中央党校日记》(下文简称《日记》)。《日记》忠实、完整地记录了高洪波以党校学员与作协会员的双重身份,于2005年2月28日至2006年1月13日在中央党校每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对于写作这部书,高洪波说:“用中央党校老师的话来说,来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学们都是执政党的精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者。可是话虽这么说,通过大家的从政经验交流,发现每个人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都有过坎坷和经历过风雨,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步走进中央党校,个中艰辛,冷暖自知。我力图尽可能忠实地记录下一个党校学员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还有业余活动。有幸走过中央党校的四季,我真的很幸运。生命中的四季,也显现在其中。”读这本书,于我而言,既作为观众了解了中央党校的学员生活,也作为学习者“偷师学艺”中央党校的教学和学员管理。
“揭开中央党校神秘的面纱”
近年来中央党校正积极向国内外媒体开放,每年均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记者到中央党校采访,向外界揭开中央党校的神秘面纱。高洪波这部日记集为中央党校“去神秘化”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中央党校是“执政党的思想源”,往近了说,如真理标准大讨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这些理论思想在这里汹涌澎湃。而且是高中级领导干部学习的地方,了得!所以在外人看来,这里神圣又神秘,庄严又肃穆。《日记》令人信服地勾勒出中央党校作为领导干部思想上的大熔炉和党性锤炼阵地的角色。透过生动丰富的记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央党校绝不是学员读死书、教员照本宣科的地方,这里不乏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对现实敏锐的观察,这里也是智库和思想的前沿。作者忠实地记录了党校学员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业余生活,为读者全方位展示了中央党校的教学理念、师资水平、硬件设施、生活环境和学员状态,为公众揭开了半遮半掩的面纱。正如文坛泰斗王蒙所说,“这是一扇窗,让‘方外人’和‘ 槛外人’窥见了高中级领导干部在中央党校的学习生活起居思索,真是功莫大焉。”
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中央党校是培训我党领导干部的一所特殊学校,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最新成果以及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学科的前沿理论,提高学员的领导水平,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自然是这所学校的主要任务。《日记》通过一名作家学员的眼光和领悟,真实、生动、活泼、鲜活有趣地描述了党校学员的学习生活。
《日记》介绍党校课程设置包含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以及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执政经验、社会问题等内容的授课;有大课、讲座,也有现场体验课、案例分析、论坛交流等等。让读者看到中央党校的教学是求真务实的。
《日记》中详尽介绍了中央党校的学员调研,要求要与国情相结合,要物化成果总结,要真实、管用,能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能让相关部委采用,千万别做表面文章。学员们关注和思考着诸多现实问题,比如高代价发展引发的生态、贫富、城乡、社保就业、“三农”、信仰道德、公共卫生七大问题。这些介绍于我作为学员管理“新兵”,非常有益。我将他们的调研方式推广到2012年省委党校第19期中青班的管理中,带领学员深入四川基层调研“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深得学员欢迎和领导好评。网上有读者彭园积翠诗评,十分贴切。
读高洪波“中央党校日记”
精英汇聚党校园,
淬火洪炉学做官,
治国原本非易事,
心无宏观不知难。
 
学员们的业余体校
《日记》里有的文字是写实,截下一段生活的横断面,如树之年轮,让我们审视生活的纹路;有的文字则是思考感悟。让我们触摸到洪波先生思想的体温,他在《日记》里记录了他和他的同学们那紧张快乐、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听课、作业、讨论、调研、各种文体活动……,王蒙先生如老和尚幽默而有机峰地说这是:体校日记。
据不完全统计,日记凡192篇,提到同学蔡振华及乒乓球赛的有53篇。日记记录的是并不遥远的2005年,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21期学员的生活,有许多我们认识和知道的、活的、人和事,一一按时间顺序上场。剧情是这个样子展开的:第一篇,入学报到,蔡振华和乒乓球重点出现。蔡时年44岁;第二篇,熟人、女作家杜丽的妹夫、党校培训部主任李书磊出场(书磊现已是党校副校长);第三篇,“乒乓赛事”和徐文荣出现;第四篇,继续出现徐文荣、李书磊和乒乓球大战……
现在社会的喧嚣,常常使人迷失心性。人的一生中,特别是在中年时段有一年的读书和思考,是一种福分,无怪乎洪波先生在2005年6月27日的日记写下这样的感慨:“离党校仅三日,内心突然产生怀念。竟感到外面太喧嚣、太热闹,而寂静的校园、宁静的宿舍让人神往,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还有他在党校纪念册题词:“美好的事物照例都是短暂的。党校的生活便是一种明证。把握住美好,让她从十指间滑落时留下刻骨铭心的感觉。然后对岁月说:我一天都没有虚度!”这是一种诗人的感悟,也是一种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