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智库建设十分关注,中央领导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智库建设作为民主政治的内容,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决策咨询部加强了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研究,通过省内外调研、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对全省智库机构现状进行摸底,并采用对比研究法分析了我省智库建设的主要问题,为下一步提出四川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奠定了基础。
一、建立和完善新型智库体系是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必然需求
智库也称思想库或智囊机构,是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在处理政治、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优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智囊机构在我国萌芽较早,可追溯到夏商的家臣和两周的“命士”,如辅佐商汤之伊尹、辅佐周文王之姜子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纷招揽“门客”,“养士”蔚然成风。秦、汉时期逐步确立起幕僚制度,此后发展到唐代的“幕僚”,宋代的“幕职官”,清朝“师爷”等。现代智库产生于西方,英国是其最早的发源地,代表性组织是1884年成立的左派思想库费边社。上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化解社会矛盾的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智库的发展,美国正是在这个时期成立了享誉世界的布鲁斯金学会。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的爆发让国际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竞争愈显激烈,西方国家的智库开始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内政、外交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如,美国兰德公司就曾成功预测中美建交、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德国统一等事件。我国智库改革开放后得到较快发展,在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背后都有智库的身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官邸制、放开二胎亦是智库的建议。
现代政府制定大量的公共政策需要现代智库作为支撑,而公共政策制定的依据必须是来源于大多数公众的意见和呼声,反映公众的利益需求,这不仅是单靠决策者群体的智慧难以办到的,而且是仅靠一两个智库也难以满足,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智库体系为此服务。同时,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单项研究向纵深发展,单个智库的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过去作为谋士的“通才”、“全才”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专家领导的团队组成智库,再由若干各方面各有专长的智库围绕决策者形成一个较充分的咨询服务体系。由于地理地貌、民族构成、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各地在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的前提下,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确立发展目标和思路,这些都离不开智库的咨询服务。特别是当前,全省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加快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奋力实现“两个跨越”,迫切需要各层级、各方面、各系统的智力资源的支撑,迫切需要加快构建全省自上而下、横向相联的新型智库体系。
二、四川智库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摸清全省决策咨询机构现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全省决策咨询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综合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职能的研究机构。
(一)现有智库的机构规模
全省共有政策性决策咨询机构528家,平均编制19人,其中法人单位246家。共有研究人员8968人,具备正高、副高职称的分别有1030人、2193人。从机构性质上看,数量居前3位的依次是党政机关282个、事业单位109个和社团组织49个,分别占53.2%、20.5%和9.2%。
(二)智库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全省已经形成以官方智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为基本框架的智库体系雏形。省级层面核心的决策咨询机构有8家,省直部门中共有决策咨询机构80家。市、县两级共有决策咨询机构377家。在川高校中有43家。企业中有5家。全省决策咨询机构拥有公开出版物、内刊、网站的数量分别为132个、340个、155个。
(三)决策咨询的服务成效
近5年来全省决策咨询机构共研究课题16350多个,获得中央、省部级领导批示分别为50多次、730多次,其中有1490多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共向党政机关建言献策1.8万多条。特别是在抗击汶川地震、芦山地震、“7·9”洪灾中,全省决策咨询机构共向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建言献策70多件,向国家部委建言献策50多件,向省、市、县建言献策3080多件(其中,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建言献策490多件)。
三、四川智库建设的主要问题之比较分析
我省智库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与国外先进智库相去甚远,与兄弟省份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远不能满足建设经济强省的要求,与我省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和西部的领先地位不匹配。
(一)独立性和体制依附性的比较分析
国外智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以追求客观事实为己任,保持在思想、资金、政治方面的独立,站在第三方立场提出具有较高公信度的思想产品而不受党派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智库短期内无法做到国外智库那样“独立”。国内其他省份从创新机制入手,在体制内为智库争取到“一定的独立性”。广东省重大决策出台之前必须经过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评估论证,并由此建立了专家团队和第三方评估机制。
四川决策咨询机构中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参公单位占80.8%。由于人员任命和资金来源等依赖于党委政府,现有智库行政依附性强,独立性不够。各级研究机构作为一般的职能部门,不仅要进行政策研究,还要承担大量行政事务工作,职能多样化导致咨询功能弱化。
(二)研究队伍和用人机制的比较分析
国外智库研究队伍具有来源广泛、专业结构合理等特点。英国智库既有在野党的领袖和官员,又有大学教授和学生,还有退休公务员。布鲁金斯学会研究人员与辅助人员的比例为1:2。国外智库与政府、大学和企业保持有良好的人员流动关系,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实现了学者和官员的双向流通,搭建起知识与权力的桥梁。国内兄弟省份注重专家团队建设。江苏省组建了决策咨询高层专家团,聘请了3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安徽省发展研究中心先后5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录博士,同时与省委组织部建立合作机制,引进博士在中心工作2年后可选派到其他部门任职。
四川智库人员大多属于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用人机制缺乏灵活性。部分智库还成为安置离退休人员的名誉性组织,平均年龄偏大,缺少创新与活力。由于没有独立的人才管理权,“顶尖”研究人才难以进入。全省智库存在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重偏低,专业领域力量分布不均衡,人才分布不合理等问题。
(三)领头羊机构及整合机制的比较分析
国内其他省份积极搭建智库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优势互补、信息共享整合智库力量。江苏省已经成立了由省直部门、省内高校、北京研究机构和专家组成的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南京市建立了“1+3+4”的决策咨询研究体系:“一个协调委员会”负责智库体系日常运作;“三种组织形态”指市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南京“智库”联盟和各部门系统咨询研究机构;“四种动态信息载体”包括需求库、信息库、专家库、成果库,同时建立“南京决策咨询网”。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11家知名国际智库共同成立了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定期举办“上海智慧论坛”。重庆在2009年由区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大学校友会、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北京金必得经济管理研究院共同组建了民间智库联盟;广东在2010年由社科院与广州市社科院、深圳市社科院等20多家社科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广东智库联盟”。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活跃智库约60%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一些特大城市,中部、西部地区的活跃智库分布仅为17%和17.5%。就四川而言,其智库大都归属于不同的“系统”,各自实行垂直型的管理,各个研究机构单兵作战,交流合作偏少,有权威的“领头羊”机构尚未形成,缺少智库整合机制,没有形成研究合力,造成信息不对称、重复研究、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
(四)民间智库发展的比较分析
国外民间智库发达。美国智库绝大多数都是民间性质的非盈利组织,主要由大富豪出资、政府投资、“志同道合”者集资、离任政治人物创建;英国智库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从研究主题和功能可分为政治类、经济类和外交类,从隶属关系可分为政府型、政党型和独立型。国内兄弟省份主动为民间智库发展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安徽省共有13家民间智库,广东省也有10余家。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商道咨询有限公司,完全参照国外智库运作模式,以质量和效率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现有员工35名,建立了1700人的外围专家团队,业务早已跨出广东省,年营业额达千万。
四川智库体系不健全,民间智库发展缺失,迄今尚无一家民营的政策性咨询研究机构。政府咨询方面的财政拨款大部分流向体制内智库,缺乏民间智库赖以生存的资金筹措、信息披露和资源共享等机制。
(五)跨国跨区域交流合作的比较分析
国外智库具有全球化的研究视野,并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研究主题国际化,提高对国际问题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如,布鲁金斯学会日益重视开展对华研究,并于2006年设立中国政策中心。二是智库人员国际化,外籍职员比例不断增加。如,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理事会成员来自17个国家,会员来自80个国家。三是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如,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2010年与甘肃省合作开展了“引水灌溉”项目研究。国内一些省份近年来也不断拓宽合作交流渠道。如,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聘请国外专家来华交流,公派研究人员赴美国、英国、德国等智库访学取经,参与世行、亚行国际课题合作研究项目。
四川智库积极谋求跨国跨区域合作交流的主动性不够,缺乏全球研究视野。据调查,2008年至今,省级决策咨询机构与国外机构合作研究只占20%。
(六)研究成果推介和转化的比较分析
国外智库非常看重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和公众舆论的影响。美国智库将大部分经费用于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通过发表研究报告、为企业提供咨询、承担政府委托课题等渠道推销研究成果。国内兄弟省份通过刊物、高层论坛等多种方式推销研究成果。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决策》杂志已成为国内有影响的公共决策类杂志,由中心发起的“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已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的对外开放标志性平台。广东省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广东经济》已成为广东省决策者把握省情的科学参考和建设广东的权威指导,中心牵头组织的“省长与专家座谈会”已经成为广东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一项制度性安排。
四川智库在研究成果推介和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信息获取不畅。全省尚未建立专门的决策咨询信息网络平台,研究机构主要靠网络媒体、报刊、文件和会议获取信息,不能满足决策咨询研究所需要的信息量。二是成果推介手段单一。主要通过单位文件和口头汇报建言献策。三是对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政策的跟进和推动不够。
(七)经费筹措和管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国外智库的资金筹措和经费管理经验比较成熟。从筹资机制来看,资金来源呈多元化态势,主要包括政府资助、合同研究、会议资金、教学培训、企业和个人捐赠等渠道。如,布鲁金斯学会营业收入的45%来自公司和个人捐赠,29%来自基金会捐赠,7%来自出版物收入,4%来自政府资助。从经费管理来看,国外智库具有严格的资金管理机制,英国智库研究项目委托方通常不能直接付费,不能指定资金使用目的,资金由智库全权安排使用。国内兄弟省份加快完善的经费管理机制,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每年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确定研究选题并面向社会招标,并明确了资金使用和成果评定的办法。
四川智库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源于财政全额拨款,社会资金比例很低。据调查,全省决策咨询研究机构的运行经费中财政全额拨款占61.6%。相对于官方智库,民间智库来自政府的承包项目、各种基金会、民间企业家的合同和捐款机会更少,获取资金更加困难。在经费使用方面,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课题经费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