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城市化道路转型研究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 严 红
内容提要:文章首先对城市化发展的两条道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和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进行了述评;然后对四川的城市化道路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四川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特征明显,这种城市化道路带来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和城乡二元结构加剧等问题,必须对四川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转型,走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并重的“二元”发展型新型城市化道路;最后提出了“二元” 发展型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实施策略,即在单个城市地区坚持城乡统筹、在相邻城市地区发展城市群、在县域的小城镇和农村所在地区加强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四川;城市化道路;转型;实施策略
一、城市化发展道路述评
根据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和发展重点的不同,人类的城市化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和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
(一)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
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是通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而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道路。这是自1760年产业革命推进城市化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世界城市化主要走过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工业化是这种道路的基本推动力量。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当资本存量进一步扩大时,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个过程一直可以进行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为止。[1]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城市是工业布局的最佳空间载体,因此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也会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村劳动力又会出现大量的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与人口也就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从而形成持续推进的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导致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城市数量逐步增加,城市与乡村逐渐分异,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
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是通过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管理与空间布局等结构向城市转型而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道路[2]。工业化和信息化是这种城市化道路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信息网络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由原来的集聚逐渐走向分散,加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为城市和乡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城市与乡村的通达性显著提高,这时的乡村已成为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种城市化发展道路中,虽然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还会持续地向城市转移,但转移的速度开始放缓,以城市和乡村的城市性不断提高为主要特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城市人口也不断向农村转移,城市、乡村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结构转换中提高各自的城市性,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通过优化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结构,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四川城市化道路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四川城市化道路现状分析
目前,四川仍以产业空间集聚带动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为主,即四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持续不断地向城市集聚为主,尤其以向成德绵地区和川南地区两大城市密集地区集聚为主。成德绵地区国土面积不到全省的8%,但GDP、第二产业产值、工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全省的44.12%、40.28%、39.77%和58.88%。产业的集聚带动从业人员集聚,2011年成德绵地区的就业人员和市辖区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的26.81%和35.69%,市辖区从业人员占比比整个地区就业人员占比高8.88个百分点,表明成德绵市辖区的产业吸引能力比周边的小城市、小城镇以及乡村地区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市辖区集聚。川南地区2011年的GDP、第二产业产值、工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全省的17.90%、20.01%、21.63%和12.66%,整个地区就业人员和市辖区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的19.21%和21.00%。
(二)四川城市化道路问题分析
1、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
从城市的等级结构来看,我国的城市等级按人口规模分为小、中、大、特大、超大和巨型城市6个等级,合理的城市等级结构是这些城市数量依次递减。但四川的城市并未遵循这样的规律。从表1可以看出,四川缺乏1000万人口以上的巨型城市、500~1000万的超大城市和100万~200万的大城市,形成巨型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等级序列。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合理,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流动不畅,不利于城市之间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表1 四川城市规模及城市数(2011)[1] | |||
城市类型 | 城市规模 | 城市及规模(万人) | 个数 |
巨型城市 | 1000万以上 | | 0 |
超大城市 | 500万-1000万 | | 0 |
特大城市 | 200万-500万 | 成都(451.6) | 1 |
大城市 | 100万-200万 | | 0 |
中等城市 | 50万-100万 | 绵阳(68.4)自贡(64.7)南充(64.7)宜宾 ⑴ (58.8)攀枝花(53.8)乐山(52.1)泸州(51.8)达州⑵ (51.4) | 8 |
小城市 | 50万以下 | 遂宁(42.5)德阳(39.6)内江(37)眉山(33.7)广元(33.5)广安(28.5)巴中(28.2) 资阳(25)雅安(16.6) | 9 |
数据来源: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12)》相关数据计算。其中:⑴包括翠屏区、南溪区和宜宾县;⑵包括通川区和达县。
2、城市承载能力不足
城市的承载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情况。城市的公共产品是人口在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那些公共品。通过比较四川与全国人均城市设施,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四川城市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四川城市性公共产品几乎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四川的城市性公共品供给不足,难以承载由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所带来的聚集人口,如果继续实施单一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必然会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人地矛盾等城市病。
表2 四川与全国城市人均城市设施比较(2011) | ||
指标 | 四川 | 全国 |
城市化率(%) | 41.83 | 51.27 |
人均居住面积(㎡) ① | 32.18 | 32.70 |
自来水普及率(%) | 91.83 | 97.04 |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 | 192.00 | 170.90 |
煤(天然)气普及率(%) | 87.09 | 92.41 |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 | 12.60 | 11.81 |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 12.14 | 13.75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10.73 | 11.80 |
每万人拥有公厕(座) | 2.82 | 2.95 |
注:①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
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2)》。
3、城乡二元结构加剧
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乡社会文化的发展差距,可以通过消费支出结构变动对四川城乡社会文化发展差距做简要分析。2005年以来,四川农村食品支出和居住支出逐年上升,分别上升了7.81和2.74个百分点,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的比例却从13.87%逐渐下降到5.92%,同一时期四川城镇这几项支出的比例却变化不大。这反映了四川广大农民在整体上对文化生活需求和支出能力的下降,从而体现了农村社会文化的不断下降,是农村社会发育程度降低的标志。这与四川自2005年以来城市化率逐年提高的状况不相宜,也反映了四川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加剧的现状。
三、四川城市化道路转型:走向“二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随着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四川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对城市化道路进行转型。中外城市化发展史表明,当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小于50%时,城市化道路以人口转移型为主;当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大于50%时,城市化道路以结构转换型为主。2011年四川城市化水平为41.83%,尽管四川城市化率总体上还未达到50%,但由于城市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3],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如成都、攀枝花)的城市化率已超过50%,这些地区应该以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道路为主。自贡、乐山、泸州、南充等丘陵地区,目前的城市化率还低于50%,应坚持以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为主,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到十二五规划末期这些地区也应逐渐走以结构转换型为主的城市化道路。甘孜、阿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率还不到30%,由于这些地区处于我国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它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而不是早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因此这些地区的城市化道路应坚持以人口向小城镇转移为主,城市化表现为城镇化。因此,目前四川的城市化道路应该是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并重的“二元”发展型新型城市化道路。
四、四川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实施策略
(一)单个城市地区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城乡统筹
四川单个城市地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遵循城乡统筹的思路。城乡统筹,就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城乡统筹的关键是通过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实现城市和农村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文化与观念等四个方面统筹发展。产业结构的城乡统筹要求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带动下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其中小城镇可以通过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农村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城需型新兴产业等多种途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结构的城乡统筹主要是农村劳动者就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即农民就业的非农化。空间结构的城乡统筹,就是在不改变城市和乡村空间存在的前提下,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区域空间结构的城市性。文化和观念的城市化转型强调城市先进文化向区域的传播和辐射,带动乡村文化和人的观念不断更新。
(二)相邻城市地区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以城市群为主导
四川相邻地区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推进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是在相邻的市县之间打破行政区界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共同发展为主题,按照协商一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为准则,区域之间合作发展的经济社会行为。区域一体化是城市群发展的推动力量。区域一体化可以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一体化为城市群发展形成合力,推动区域分工合作,促进区域整体城市性的提高。同时,区域一体化所推动的相邻城市空间结构逐步优化,从而使城市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城市功能的关联程度不断提升,居民在城市间的社会生活如同处在一个城市那样便捷,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同城化趋向。以区域一体化为基础推进城市群发展是四川相邻城市地区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主线,十二五规划期间四川应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着力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发展格局。
(三)县域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
1、新市镇建设
新市镇建设的前提是发展产业,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产城一体化,即以城镇建设为基础发展产业,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互融合、联动推进。四川的小城镇都应根据区位、资源、基础等条件选择农贸、工贸、商贸、旅游等产业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结合空间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城镇空间布局的优化和整体城市性的提高。应按照城市标准规划与建设新市镇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为新市镇居民有优良的生活质量、高效的工作平台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充分的支撑条件。同时,在新市镇建设过程中还应推进小城镇的管理与文化由传统式向现代化转型,在社会管理与社会文化方面提升小城镇的“城市性”、“现代性”,提升新市镇的“软实力”,塑造新市镇的新风貌。
2、新农村建设
四川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业产业化抓起,即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工业资本、商业资本等投资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就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以工业理念办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拉长产业链,在提高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农民职业化。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收入提高的农民会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逐渐实现住宅成套化、村容村貌街面化。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农民的精神生活也会逐渐得到满足,他们的整体素质会逐步提升。这样的新农村已经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村容村貌上具备一定程度的“城市性”,这时的新农村已就地城镇化了。随着农村城镇化,农民不仅实现了职业的转变,也实现了身份的转换,农民户籍已变为了具有城市意义的镇民户籍了。因此,四川的新农村建设包括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城镇化、户籍镇民化四个方面,这也是彻底解决四川“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W.A.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obour[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5):47.
[2]程必定.从区域视角重思城市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03.
[3]陈映.四川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体制改革.2010(6):134.
[4]严红,黄元斌.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载体、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J].重庆行政.201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