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2014年川渝蓉党校系统科研合作会参会论文选登: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1日 部门/单位:科研处 文: 李宇林 图:- 签发人:李翔宇

 

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查研究
 
中共凉山州委党校   李宇林
 
内容提要: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我国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是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但仍然存在城镇化进程总体缓慢、城镇基础薄弱、不同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差距较大、城镇规划与经济发展特点不适应等问题,有碍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因此,完善规划管理,强化规划约束,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创新机制,建立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制定土地的流转政策;拓宽农民进城镇途径,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筹协调的推进机制等措施是化解当前发展困境,进一步推进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凉山彝族自治州   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自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趋势更加明显,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260美元,首次由“中下等收入”经济体转变为“中上等收入”经济体。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我国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这两个“首次”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年末,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7,比1996年提高了24.6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37个百分点,比改革开放前16年(1979 一1995 年)年均增加值高出0.84个百分点。根据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经验和诺瑟姆曲线所揭示的城镇化发展规律,在未来的10一15年,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2012年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对城镇化给予很高的关注。最近,国务院又制定并公布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一2020年)》 ,对2014一2020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就如何推进城镇化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我国城镇化进人关键时期,既要高度重视城镇化的战略意义,继续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又要妥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防范城市病,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着力提升质量,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
而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最大的现实。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凉山州提出“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以此推动凉山州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一体发展,让人看到了这个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决心和魄力。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突破口。以城市建设为引领,打造安宁河谷城市群落,加强西昌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这些崭新的思路更让人眼前一亮,而这无疑又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民切实增收提供了一条解决路径。为此,本人深入进行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探求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的路径,力求为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凉山做出贡献。
 
一、   凉山彝族自治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介于四川盆地和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0°15 '∽103°53 '和北纬26°03'∽29°27’之间。凉山北接雅安、甘孜两地,南连攀枝花,东北与乐山、宜宾两市接壤,东西两面分别与云南为邻。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最高海拔5958m为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海拔305m为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相对高差5653m。全州辖17 个县(市),幅员面积60423km²,占全省幅员总面积的12.5,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7.2%。现辖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冕宁、宁南、盐源、木里、昭觉、美姑、雷波、甘洛、越西、喜德、普格、布拖、金阳17 个县(市),其中木里为藏族自治县。2013年末全州总人口473万人,民族有彝、汉、藏、回、蒙古、苗、傣、壮、白等十多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243 .7万,占总人口的50,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我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州府西昌市,海拔1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月城”雅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森林城市,是举世闻名的航天城。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州坚持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工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全州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
二、   凉山彝族自治州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州高度重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联动,把城镇化作为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城镇建设取得了如下成就:
1、城镇化率提高,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山州城镇建设水平近年来一直稳步提高,全州城镇人口、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率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10年末,凉山州有县级市1个、县城镇16个、其它小城镇59个、乡537个;凉山州城镇人口达到136万人,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24.5%提高到“十一五”末的28.4%( 见表l) ,城镇化率由“十五”的年均增长0.6%提高到“十一五”后期的年均增长O.8%左右。尤其是西昌市,2010年城市建成区达到3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35万,城镇化水平达到52.3%。
表1:凉山州2005 年至2010 年的城镇化率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城镇化率(%)
24.5
25.1
25.7
26.4
27.2
28.4

城镇进程的稳步推进,促进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促进了凉山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00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为300.23亿元,2010 年达到784.19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5%;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7564元,突破2600美元;城镇居民的收入也相应大幅提高,全州城镇居民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人达14879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14.7%。
2 、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十一五”以来,凉山州城镇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各县市把增强城镇综合功能作为重要目标,全力推进城镇供水供电、道路交通、公园绿地、文化休闲广场、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初步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和文化需求,增强了城镇活力,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全州城镇总面积拓展到17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16平方公里。近几年,城区投入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20余亿元,完成重点建设项目28个,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3 、规划引领,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是全州编制城乡规划的高峰期。在省政府“攀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美于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了安宁河谷城镇群为主位形态,以西昌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两会”为发展极,16个县城为节点,68个建制镇和170余个集镇为依托的“一谷、两翼”全域凉山城镇体系框架。并在此指导下,完成了1市16个县城的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城市规划,规划面积近200平万公里,详细规划占70%以上。同时还编制了45个建制镇,39个重点集镇,106个新农村,6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12个产业园区规划,为“十一五”的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也对城镇供水、排水、供电、通讯、道路建设、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城乡综合整治提供了依据,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开始融为一体,使城镇化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联动走上了轨道,也为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4 、产业支撑不断强化,产业发展为城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州各县市依托丰富的水能、矿产、农业、旅游和民族文化五大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坚待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一大批工矿型、商贸流通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型、历史文化型等特色集镇逐渐形成。一是以矿业为支撑,如会理县益门镇、会东县铅锌镇等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二是依托工业园区,如西昌市经久乡、会理县黎溪镇等,正朝建成服务园区的新城区发展;三是以商贸旅游为支撑,如盐源县泸沽湖镇、普格县螺髻山镇等乡镇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发展;四是以商贸位支撑,如冕宁县泸沽镇、越西县普雄镇等,利用交通便捷的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商贸特色城镇。
5、城镇品质有效提升。“十一五”期间,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按照“四注重、四提升”和“三打破、三提高”要求,着力城市风貌塑造,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强力推进城镇风貌整治和文化内涵引领的特色街区风貌打造,西昌观海路、会理滨河路等街道形成特色,泸沽湖镇、螺髻山镇等初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会理县城、礼州古镇的保护取得进展,文化得到弘扬,昭觉、布拖、美姑县等初步形成彝族文化风格,木里县形成藏族风格。
三、   凉山彝族自治州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全域凉山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步伐,于2011年强劲起步。2011年10月,四川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在我州举行;2012年8月,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文件;2014年1月,州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在西昌召开,由此,我州开始步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快车道。
由于我州城镇建设底子薄、历史遗留问题多,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城镇化进程总体缓慢。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十一五”末城镇化率仅为28.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6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9.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四川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3%增长到2010年40.01%,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而凉山从2005年的24.5%增长到2010年的28.4%,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约为四川平均增速的一半。
  
 2 、城镇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抗御灾害能力弱,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城市道路、大型排洪、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处理、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城中村”和旧城区基础设施改造难度大,市政公用服务设施覆盖面不足,西昌市等地的出行难、停车难、道路拥堵日益突出,有的还存在城镇安全问题。
3、不同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差距较大。区域内各县市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安宁河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超过全州城镇化水平的6个县市都处于安宁河谷地区,西昌市城镇化水平最高,达到了52.3%;而东五县和西翼地区的木里县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化水平大多在20%以下,美姑县只有7.01%。
城镇普遍规模小,缺少中间层次的协调,不易形成对片区经济的支撑能力。西昌城市人口已经近40万,但是16个县城镇人口规模大于5万的只有会理县城,凉山州绝大多数城镇职能初级化,集聚力较弱,承载力不足;城镇密度低,凉山平均城镇密度12.58个/万k㎡,仅为平原地区城镇密度的八分之一。同时城镇产业支撑力不强,吸纳的转移农村人口能力弱,难以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对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力不强。
   
4、城镇规划与经济发展特点不适应,弹性不够,管理执行力不强。凉山州局部的资源富集与局部资源贫乏并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表现出城镇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主导产业在各个阶段发展的不明朗性,容易模糊城镇发展的方向性,出现城镇规划与发展的不协调。如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对凉山州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新定位,引发凉山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新设计,就使城镇对经济发展的适应和支撑不力的问题显现出来。这在经济发展十分活跃的西昌、会理、会东、冕宁、盐源等市县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刻与城镇规划编制不同步,形成了边规划边建设、有规划不执行和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四、在“十二五”期间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凉山建设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不断提高全州城镇化水平,增强跨越式发展的联动合力。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西昌为核心,着力培育和发展安宁河谷生态城镇群;构建沿京昆高速和108 国道城镇密集带;做大做强重点县城,加快发展一般县城和小城镇,构建科学完善的城乡建设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环境脆弱的凉山,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采认真加以对待,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构建现代田园城市和生态山水城市,增强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可待续发展能力。
2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的原则。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依靠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的城镇依托。
3、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原则。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统一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分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繁荣,产业发达,共享基础设施。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要从凉山区域空间布局和民族构成的实际出发,增强具体管理措施和调控方式的针对性,做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务求实效。
5、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适度集中资金,加大对城镇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城镇、特色集镇的投入,最终发挥它们的扩散效应,推动城乡建设全面发展。
6、坚持城镇建设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原则。突出凉山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紧扣安宁河谷山水田园和生态城乡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凉土彝区和木里藏区为代表的县城特色化发展,把城镇建设成为有活力、人民喜爱、充满自信、有幸福感的工作、生活宜居地。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州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左右,到201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36%左右(参见表2)。
表2 :凉山州“十二五”城镇化率发展指标

 
年均增速(百分点)目标
2015年城镇化率(%)目标
西昌经济圈
西昌
2
66
冕宁
1.5
39.7
德昌
1.5
44
北部片区
甘洛
1
22.16
越西
1
28.07
喜德
1
23.53
南部片区
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