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校院召开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专家座谈会。科研处根据校院专家书面发言情况,选登部分发言稿。
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根本指针
杨继荣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的胜利召开,是我省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这是省委在新时代新起点对四川发展全局的战略谋划,也是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根本指针。
政治定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统揽四川工作全局这个治蜀的总方针。
这次省委全会作出《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是管总的指导性文件。党的十九大提出和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5次发表重要讲话,20多次对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的“定盘星”,是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的根本遵循。彭清华同志在市厅级读书班上把它归纳为“十个指明”,提出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川篇”。《决定》围绕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总体要求、第一要务、根本动力、开放格局、重中之重、价值取向、生态重任、法治保障、政治保证,一项一项作出安排部署,有力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在巴蜀大地上的落地落实。
发展定位: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兴川的总要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四川发展工作的总要求。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立足于四川发展新起点,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25项工作,着力解决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的问题,致力于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对内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聚力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扎实解决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建设经济强省。
工作定调:坚持稳中求进这个工作的总基调。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全会从稳和进的辩证关系出发,明确提出,以“稳”促高质量的“进”、以“进”维护高水平的“稳”,既积极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做到稳增长、稳就业、稳生态、稳预期、稳环境,又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担当,做到结构调整要进、质量效益要进、创新发展要进、改革开放要进、脱贫攻坚要进、思想文化要进、人民生活水平要进、党的建设要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战略定盘:坚持贯彻“五个着力”重要要求这个布局的总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提出了着力“五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即:着力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是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做好四川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是推动治蜀兴川的总抓手。它实际上是四川发展全局中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党建等主要领域的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党的十九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同时,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又要彻底肃清周永康恶劣影响,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任务定标:坚持奋力推动治蜀兴川这个奋斗的总目标。
全会从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这个宏伟目标出发,对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进行了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要实现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这个宏伟目标,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保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精神状态。一要建立健全由省领导负责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强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价,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层层压紧压实责任,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二要健全正向激励、能上能下、容错纠错机制,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拼搏实干,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三要健全抓落实的制度机制,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列出清单、挂图作战,聚焦重点、攻坚克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确保党的十九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吹响四川区域协调发展新号角
——省委两个“决定”学习体会
孙超英
大力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是省委在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新战略、新格局。该战略及格局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洞悉四川省情和发展新阶段新特征,基于对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刻分析,坚持问题导向及创新意识,措施具体明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省委两个“决定”,感悟颇深。
新战略、新格局的思想引领。区域发展新格局是事关四川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省委两个决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确认的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思想为引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十个指向”中关于四川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等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第一要务,必将推动新时代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新战略、新格局的政策指向。省委两个决定对“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做了明确界定。其中, “一干”指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多支”,指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五区协同”指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特别是之中的“多支”指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包括但不仅指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首提环成都经济圈,提出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适时地响亮地提出四个方面的协同发展,包括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在“五区协同”中突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以及大小凉山地区的生态功能,等,都明确、清晰地表明今后四川发展的价值取向、重点和方向。
新战略、新格局的规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引下,四川新战略、新格局揭示并遵循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直面新变化。四川省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在错位发展中实现协同发展。当前四川省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50%,从一些地区走过的历程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是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契机,在这个“窗口期”谋划推动区域发展问题尤为重要。可见,四川已进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遵循区域经济空间演进的基本规律,实现超常规的发展。此外,区域经济空间演进有多种模式,但一般遵循着由点到线到面的演进路径,其路径也是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遵循市场和区域发展规律,努力打破目前四川行政区划的藩篱,也是区域经济圈层发展和点轴发展模式的整合和突破。
治蜀兴川战略的深化创新。当前,四川发展多个机遇、多层机遇叠加,但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四川发展不平衡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这既是短板、也是潜力,是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是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战略的继承、深化、开拓、创新。如四川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中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已涵盖于“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之中、但呈现诸多升华元素;创新驱动战略离不开区域创新的深化,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中,同样呈现出更多区域空间创新的思路和做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的多个路径也在完善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和体制机制等内容中得到体现、细化和超越。值得注意的是,省委两个决定在“一干多支”中将环成都经济圈单独作为“一支”,与成都市区分开来,考虑了成都作为经济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成都周边各市有各市的定位,与成都应当是“近水楼台”而不是“月明星稀”的关系;而在“五区协同”中将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统一定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则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此外,“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与“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结合,将形成一个由内到外,由核心到腹地、由边缘向前沿转型的新的空间全面拓展态势。
新战略、新格局的具体措施。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关键是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整体提升全省综合实力。两个决定对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整体提升全省综合实力做了具体谋划。比如,完善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和体制机制,把经济区和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万亿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立“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领导体制和区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分区域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建立完善区域协同利益分享机制,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等等。这些措施实用具体、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
新战略、新格局语言简明、意蕴深厚。根据《辞源》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而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纪年。“一干多支”语言简明易懂,又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耐人寻味。
号角已吹响,钢枪已擦亮。新战略、新格局像一把号角,将吹出四川区域协调发展最强音。
杨恒雨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