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的一封信》中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调查没有发言权,必须成为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这充分阐释了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党性要求。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应成为共产党人锤炼党性的永恒课题。
我们党倡导的调查研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这决定了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做好调查研究,才能密切联系群众,摸清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作出关系“国之大者”的正确决策。因此,调查研究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也是检视党性和政治立场的重要衡量。只有站稳人民的政治立场,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调查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坐在一块、干在一处,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才能真正赢得人心民意,稳固党的执政根基。
从“砸烂一个旧世界”的革命党到“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执政党,“调查研究”是一贯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根本的思想路线。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如果形式主义存身,官僚主义附体,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搞调研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搞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就不可能听到“沉没的声音”、看清“模糊的背影”,调查必然会失真,决策必然有缺陷,党的主张和意志就不可能有效贯彻落实。
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论证了调查研究就是实事求是,批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呼吁实事求是的态度,指出:“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并得出结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这也要求我们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把讲真话、挖实情、求真知、办实事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导向,善于发现规律,敢于坚持真理,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实事求是就会成为我们最大的党性。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中说,“我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就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而且年年去、常常去,直接到贫困户看真贫、扶真贫……”这为党员干部提供了调查研究的真切示范。也启示我们,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根本政治担当,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用最科学的决策,最可行的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的赶考之路,要以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将调查研究作为提高党性修养、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的实践方式,贯穿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贡献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国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