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为认真总结研究北川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振兴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高我国地方应对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综合能力,向世人展示北川十年来的巨变,总结研究“后重建时代”北川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学术主任顾林生研究员牵头成立项目组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党校合作,共同开展《北川之路——“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北川灾后重建和振兴发展》(以下简称《北川之路》)一书研究和编著工作。该书作为“5·12”中心与四川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丛书》之一,拟在5月12日之前出版。
1月9日至13日,“5.12”中心学术主任顾林生研究员带领由省委党校、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的专家和学生组成的编写组,在北川县委党校的周密安排下,先后去往人社局、教体局、文广新旅局、民政部、发改局、投促局、经开区委员会、县委组织部、政府办九个部门和开坪乡和禹里镇两个基层乡镇开展了第一期座谈会和参观调研活动。同时,编写组创立了“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平台”微信公众号(wenchuan_512),每天推送调研成果。
通过本次与各部门和乡镇的座谈和实地走访调研,编写组成员收获巨大,感触颇深。在讨论《北川之路》的座谈调研工作时总结到:
其一,尽管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北川县严重受灾,但是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党和政府“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要求,北川全县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较震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新北川的面貌焕然一新。
其二,尽管新北川城乡基层设施建设发展至少进步了10至20年,但是地震给北川人民带来的精神和心理创伤历经十年,依然有难以弥合之处,精神心理和文化教育重建发展之路还很漫长,需要继续探索。这也是编辑《北川之路》的目的之一。
其三,北川县党员干部在地震灾难发生后的生死时刻,面对自己亲人遇难和群众受灾的双重压力,舍小家,顾大家,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抗灾救灾的第一线,指挥现场,搜救伤员,抢救物资,疏散群众,努力组织百姓自救互救,充当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畏生死,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无私的贡献与牺牲。北川县人民对共产党员干部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编写组成员深受感动。
其四,学习了解并总结了北川灾民过渡安置、迁址重建等抗震救灾和重建发展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这些“北川经验”和“北川精神”在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玉树地震和九寨沟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积极借鉴作用,这也是我们编写《北川之路》的重要价值所在。
其五,北川历经十年重建振兴,北川经济产业也在不断恢复中,重点发展应急产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产业,逐渐实现内生动力型发展,并且迎来了十九大后新的发展机遇。北川牢牢树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念,并积极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全县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