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7日下午,广州社会力量防灾减灾救灾论坛在广东迎宾馆白云厅举行。我校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学术主任、研究员顾林生,吴险峰老师和王晓红老师受邀参加了论坛。
本次论坛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广州市社会力量防灾减灾救灾联盟)主办,并得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广州市天廷救援志愿服务队等单位的支持。160余各界人士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主任委员、爱德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丘仲辉代表主办方进行致辞,强调党和政府日益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社会力量的作用,根据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社会力量作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搭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资源对接平台,推动民间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广州市社会力量防灾减灾救灾联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有益探索。
顾林生研究员分享了四川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十九大以来中国新时代的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工作需求,引用历史文献和数据图表明四川自古就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易发的省份,灾害种类多样,受灾程度较大。四川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特点分为三个阶段,即2008年汶川地震前是“政府全责,社会参与度极小”,2008-2015年是“参与政府主体责任,社会力量松散式、有限参与”,2015到至今是“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广泛参与 。分享了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汶川尝试、雅安模式和九寨沟模式的实践探索经验。成都市应急办等成都市政府部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应急能力建设,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和制定方案标准,逐步形成了成都市区域地方应急能力建设的“九个一”标准体系。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处级单位,四川省民政厅在去年成立了“四川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统筹中心”。四川社会组织爱灾害管理协力网络、成都市慈善总会急难救助平台和川北川南联合救灾网络等为代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民间平台在最近几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概述了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新时代的挑战,提出了“制度参与、标准参与、能力参与、人才参与、理论参与和国际参与”等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广州举办的首届社会力量防灾减灾救灾论坛是一次思想意识上的飞跃,表明政府和民间力量在参与灾害风险治理和应急救援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度合作和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