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转型中国社会之文化形态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党对文化之科学内涵的认识深化和准确把握,既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更趋科学合理的强大动力,更是推进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每一次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进步,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创新也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记录和展现新世纪以来我党深入探索文化建设规律、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的历史画卷,李长春同志《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下简称《文化强国之路》)一书,对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凝心聚力奔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强国之路》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思想引领,分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升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等八部分。深入这些涵盖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方方面面的文稿,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十多年,既是我党进一步深化对文化价值观及其根本属性认识的十多年,也是全面实现从文化的理论创新到对文化实践的创新这一质的飞跃的十多年。
《文化强国之路》以翔实的文献再现了我党在文化价值观认识上从文化工具论跃升到文化目的论的历史进程。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历史性地提出“文化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这一光辉论断,既实现了从文化工具性、手段性到文化目的性的认识跃迁,也实现了从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政治属性到经济属性再到社会属性的全面升华。对此,书中指出,文化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有“魂”也有“体”。文化的“魂”,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体”就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文化的魂和体的辩证关系。要始终牢牢抓住文化的“魂”,创新和用好文化的“体”,更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文化强国之路》以丰富的例证诠释了我党从文化理论创新到用新理论全面指导新实践的探索精神。新世纪以来,党的文化创新充分体现了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历史飞跃。从“双百”方针到“双百”和“二为”并举,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的确立,从文化发展的长远目标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阶段性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全面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等重大理论创新的系统提出,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历史性跃迁也在此探索中得以完成。在此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文化建设实践也就有了新的思想武器。正如书中所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全面推进,集中表现在用新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轮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种属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的商品属性)、“两个效益”(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格局”(文化的产业格局和对外开放格局)、“两个市场”(文化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动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和文化科技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精神生产的意义上,文化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这种对象化了力量,必须体现在具体社会的结构关系中并濡化进人的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建设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然是建设主体与全社会互渗互动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全社会认同的过程。因此,不仅文化的内涵需要与时俱进地丰富、调整与完善,而且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也需要不断贴近群众生活、融入群众生活。所以,不断实现文化理论创新,深入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助力时代发展的文化机制体制,既是党的文化使命,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历史展开的逻辑必然。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即将迈入新时期的逻辑节点上,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断,必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定要深入领会《决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新要求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以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和治理主体多元为核心。落实到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上,就是要将文化管理的机制体制从主要依靠行政式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从硬性的笼统化管理向柔性化、精细化、差别化管理转变,从单一管理主体向管理主体多元化转变,从分裂式管理到综合管理转变。实现这些转变,就必须进一步转变文化领域中的政府职能,切实走出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传统格局。
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定要深入领会《决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刻用意,不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此,不仅要尽快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文化生产和消费各环节的资源要素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流动,更需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市场功能的认识。
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域推进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必须在文化管理中坚持民主管理、依法管理。民主管理,意味着文化机制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主制度、落实党领导下的民主程序。依法管理,意味着包括各级党委政府在内文化建设主体的文化建设活动和管理活动,都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当前,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文化强省战略的全面实施也正在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全省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期,《文化强国之路》为我们深入领会三中全会精神送来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四川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既要立足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论实际,更要立足党在文化理论创新和文化实践探索上的历史脉络。破解四川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既要坚持正确的理念、做法不动摇,更要进一步探索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本土化和科学化,以理论和实践的双引擎全面推进文化强省的战略步伐,为谱写伟大中国梦的四川篇章作出更大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