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探索
我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转型研究——以四川为例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2日 部门/单位:区域经济教研部 文:严红 图:- 签发人:江世银

 

 
严 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区域经济教研部 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发育和自然环境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必须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转型,摈弃单一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走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并存的“二元”发展型新型城市化道路。“二元”发展型新型城市化道路要求在单个城市地区坚持城乡统筹、在相邻城市地区发展城市群、在县域的小城镇所在地区加强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城市化道路;转型;实施策略;四川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经历史过程,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是我国欠发达地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人类的城市化道路分为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两种。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以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为主,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必然导致城市规模膨胀、城乡差距拉大和“三农问题”突出,因此必须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转型。本文以四川为例,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道路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道路提供示范和启示。
一、城市化发展道路述评
根据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和发展重点的不同,人类的城市化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和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
(一)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道路
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道路,即通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而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道路。这是自1760年产业革命推进城市化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世界城市化主要走过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工业化是这种道路的基本推动力量。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当资本存量进一步扩大时,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个过程一直可以进行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为止。[1]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城市是工业布局的最佳空间载体,因此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产业门类逐步增加,同时新兴产业逐步出现,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条件不断改进,对人口与劳动力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工业化的发展也会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村劳动力又会出现大量的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与人口也就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从而形成持续推进的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导致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城市数量逐步增加,城市与乡村逐渐分异,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道路
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道路,即通过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管理与空间布局等结构向城市转型而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道路。考察率先进入城市化的发达国家可以看出,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50%的时候,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空间布局和区域管理等许多方面的变化开始明显。城市化发展到这个水平,城市在国家或地区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不仅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的“中心”区域,同时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乃至观念上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渐增强,整个区域的城市性不断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是这种城市化道路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信息网络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由原来的集聚逐渐走向分散,加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仅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为乡村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城市与乡村的通达性显著提高,这时的乡村已成为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种城市化发展道路中,虽然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还会持续地向城市转移,但转移的速度开始放缓,以城市和乡村的城市性不断提高为主要特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城市人口也不断向农村转移,城市、乡村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结构转换中提高各自的城市性,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通过优化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结构,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四川城市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城市化是人类的经济行为,也是人类的社会行为,还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行为。因此,对四川的城市化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就应将城市化纳入四川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中,分析四川的城市化是否存在与经济发展、社会发育和自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从经济系统进行分析,四川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
城市化是在有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区域,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区域整体城市性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2]城市化包括城镇化,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一个特殊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工业化是在工业社会,先进生产力最先在工业领域形成,然后逐渐向其他领域推进和渗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部门的附加价值随之增加,必然吸引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工业布局具有空间集聚性,城市是工业布局的最佳空间载体,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同时,也带动人口向城市聚集。因此,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推动力量。
从工业化角度对四川的城市化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对四川的工业化进行评价。对四川工业化的评价可以采用工业化指数。工业化指数(G)可用下式计算:G=0.5P+0.5L。式中,P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L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根据上式,可计算出四川工业化指数演变情况(见表1)。四川的城市化水平(A)用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四川城市化水平的演变情况见表1。
   1 四川工业化指数(G)与城市化水平(A)比较(1978-2010) 单位:%
年度
第二产业GDP占比
第二产业就业量占比
工业化指数(G)
城市化水平(A)
A-G
1978
35.5
9.05
22.28
11.72
-10.56
1990
35.1
13.55
24.33
21.32
-3.01
2000
36.5
18.70
27.60
26.70
-0.90
2005
41.5
19.70
30.10
33.00
2.90
2007
44.0
22.53
33.27
35.60
2.33
2008
46.2
23.38
34.79
37.40
2.61
2009
47.4
24.00
35.70
38.70
3.00
2010
50.5
24.90
37.70
40.18
2.48
数据来源: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11)》相关数据计算。
由表1的“A-G”栏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四川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已经结束,出现的则是相反的情况,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不合理性,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也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不合理性。
(二)从社会系统进行分析,四川的社会发育状况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系统进行分析,可以从四川城市性公共产品供给情况、四川社会发育程度两个方面对四川城市化进行评价。
1、四川城市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
城市性公共产品是人口在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那些公共品,包括住宅、交通、供水、供气、医疗卫生条件等城市性基本公共品和教育、文化、体育、公共绿地及更多的社会保障条件等非基本公共品。通过比较四川与全国人均城市设施,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四川城市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
2 四川与全国城市人均城市设施比较(2010)
指标
四川
全国
城市化率(%)
40.18
49.68
人均居住面积(㎡)
30.74
31.6
自来水普及率(%)
90.80
96.68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
196.7
171.4
煤(天然)气普及率(%)
84.39
92.04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
9.65
9.71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11.84
13.21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0.19
11.18
每万人拥有公厕(座)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