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认识到政治腐败的严重性,意识到不能再容忍和放任事态的发展,下决心大力整顿作风,提出要净化政治生态,努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从政环境。
当前政治生态不良的表现
近年来,中国的政治生态恶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暴露出来的诸如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官商勾结、黑金政治、上下串通、吃拿卡要、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不仅屡创新高,而且由于存在日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个案性的现象逐渐演变成了官场的“潜规则”、“关系学”和“生态圈”。
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案例和进一步的讨论来看,政治生态恶化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如下:
(1)入职凭关系:典型表述如“能力不如关系,拼搏不如拼爹”。资源分配主要依赖权力依附关系,不仅入职晋升靠关系,入园、升学、办企业、上项目、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凭关系。有背景有关系的人,能够得到更多关照,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人,再有能力也难有机会。有关系走遍天下,无关系寸步难行的政治生态,不仅破坏正常的秩序,而且助长人们去经营关系,天长日久,帮派意识、圈子文化必然兴起,最终导致普遍的机会主义、权钱交易和人身依附现象。
(2)做人无原则:典型表述如“多栽花少挑刺”;“批评上级放礼炮,批评同级放哑炮,批评下级放空炮”。行为者的态度主要不是基于某种公认的价值和既定的规则,而是源于是否于己有利的功利考量。官员把“圆滑”视为成熟,回避矛盾,好人主义,面对是非不开口,遇到矛盾绕着走,最初是放弃原则和标准的坚守,最终是不相信有原则和标准应该坚守。另外,“稳定就是搞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的说法,也表明做事无原则、无底线,而一旦出了“家丑”,首先想到的应对之策是“压”,其次是“捂”,然后是“摆平”。只要能够摆平,不被曝光,成本可以不计、原则可以放弃、法纪可以不顾,于是,“人民币解决人民问题”“封口费摆平媒体记者”等现象司空见惯。
(3)做事搞投机:代表性的说法是“琢磨事不如琢磨人”;“干的不如看的,做事不如作秀”。大量的案例显示,主官热衷于投机钻营,表演作秀,甚至弄虚作假,为了做出让上级领导容易看到的“政绩”,不顾经济条件和发展现实,不惜举债集资,甚至挪用灾款,去建设“大广场”“大公园”和“地标建筑”等“形象工程”。近年来,随着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推开,许多地方把所谓的“农业示范园”“农民新家园”“现代种养殖示范基地”等统统建到交通要道,以期上级领导“一目了然”。另外,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上下左右互相攀比,以致层层作假,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
(4)晋升逆淘汰:代表性的说法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暂缓使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在官员晋升中,个别行业和个别部门中走后门拉关系的行为个案,逐渐演变成了较为普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上述讨论主要涉及的是官场的生态问题。不过,官场生态恶化,不仅污染政治环境,而且会造成整个国家社会生态的恶化。
政治生态的含义及构成
如何界定政治生态,有几点值得关注:第一,政治生态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实质上是一种“软环境”;第二,政治生态是一个长期培育、持续建设的过程;第三,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
运用政治系统分析的方法,能够对政治生态做出部分解释。图1为政治系统分析的经典模型,在此模型中,政府作为公共决策过程的核心机构,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一切非政府的因素(如政党、社团、企业、公民等)都被视为政府运行的环境。政府系统对环境做出反应(其结果就是作为“输出”部分的决策和行动),同时也接受环境要素的影响(作为“输入”的要求和支持)。
实际上,对于政治生态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比较广义的定义,把政治生态等同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总和,它包括了政治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如各种政治制度和规则(正式的制度、规则和程序与非正式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各种政治行为主体(组织性的行为主体和非组织性的行为主体,群体性的行为主体和个体性的行为主体),各种政治行为方式(政治场域的进入方式、政治角色的竞争方式、政治资源的配置方式),各种政治文化和不同政治心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个体性的心理和群体性的心理)等。
二是相对狭义的概念,把政治生态看作是政治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如图2所示,这种外部环境的范围和构成要素由于“政治系统”定义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政治系统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可以不断放大的圆,随着“中心”定义的改变,外部环境的范围和要素也会改变。如果以“政府系统”为中心点,那么,政府与政党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就构成了国内政治生态的分析要素。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目前所讨论的“政治生态”概念应该定位于广义而不是狭义的范畴才更有针对性和解释力。基于广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建立良好政治生态的要素分析。良好的政治生态由良好的制度和规则、良好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文化心理所构成和决定。所谓良好的制度和规则,就是在涉及政治生活如准入、责任、竞争、分配等重要事项上有着明确而合理的规则和制度;所谓良好的行为方式,就是指政治行为人能够依照规则和制度程序处理相关事务和权力关系;所谓良好的文化心理,就是指系统中的每个个体成员能够以社会发展方向所认可的价值为行为取向和是非标准,而每个组织能够坚持公平竞争、积极向上、协同合作的组织文化。所以,良好的政治生态表现为共同体成员拥有普遍一致的基本政治价值,政治系统内部开放、公平、合理、明确的准入和竞争规则,政治主体于法有据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意识,界限分明且符合法律规则的政商关系等。
政治生态恶化的诊治
政治生态不良的根本问题是显规则虚置,而潜规则盛行。考察人类生活的各种组织行为,从家庭到社会组织再到国家,任何组织都有其制度和规则。倘若这些制度和规则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和遵守,其组织行为都会保持正常状态,系统运行的生态环境也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当这些制度和规则徒有形式,不被人们所遵守或采纳,现实中所通行的却是另外一套游戏规则的时候,该组织和系统就会因为“制度失灵”而陷入困境。如果破坏制度和规则的现象只是发生在个别人或个别环节的时候,问题还不会演变为系统风险;当破坏制度和规则的现象普遍发生的时候,“偶发制度失灵”风险将转变为“系统制度失灵”风险。
家规、党纪、国法作为行为约束和关系协调的机制,是良好家政、党政、国政之运行生态的保障。但是,如果家规、党纪、国法形同虚设,而现实生活另行其道,那么,家族秩序、党内秩序、国家政治秩序的状况可想而知。因此,“制度虚置化”应该是国家政治生态不良或恶化的总根源。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制度的虚置化?至少有两种情况值得考虑。一是制度和规则本身存在问题,例如,制度和规则的目标和标准定得太高,远远超越常人所能企及的水平;再比如,制度和规则缺乏刚性,或者规则模糊多变,可做多种解释,或者制度存在明显漏洞,给机会主义留下了机会。二是制度和规则的实施和执行环节出了问题,例如,制度和规则的执行由于种种原因而缺乏效力。
“制度失灵”和“制度虚置化”在不同的国家和体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克服“制度失灵”和“制度虚置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现代国家采用分流、分权、分治的办法,引入民主、法治两种手段来实现制度改革是普遍的经验。
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今天,在我们讨论政治生态治理的时候,应该明确的是:“好制度”其实就是不给机会主义留下机会的制度;而要治理政治生态的恶化,就要从治理“制度失灵”和“制度虚置化”入手,其有效的途径只有制度改革。
来源:《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