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汇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刘云山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一个新的境界。坚定文化自信,关键是要看到我们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作为重要方针落实到文化建设各个方面,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已表明开放与融合是保障文化具备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既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在开放交流的大格局中既能不失本心,又能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不忘本来”,这是由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决定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不忘本来”也就是不能忘记中华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在民族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对内增强民族认同,对外在全球化的舞台上鲜明地彰显民族身份和民族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正是由于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不忘本来”也是自近代以来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攻势下一点点丧失了文化自信。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实现了经济腾飞,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最好历史机遇。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中必然包含着文化复兴,找回文化自信这一内涵。“不忘本来”也是时代的召唤。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时代,传统也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之一。忘记根本,忽视历史和传承,文化创造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吸收外来”,意味着交流、包容和开放,这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来源。在相对封闭的时代,文化的创新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发明创造,但即便在交通极不方便的前现代,仍然存在着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从历史经验上看,历史上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都是文化交流交融频繁的时期,如唐朝。无论是佛教传入中国还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都为中华文化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弥新,恰恰在于它能够在危难之中充分吸纳外来文化的积极要素丰富和发展自身。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关联的地球村,文化的交流交融日益频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洋为中用,融会贯通,才能更好激发中华文明的活力。
“面向未来”,这是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终极指向。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实现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时代的挑战和历史的使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要参与世界竞争,必须要奋起追赶,吸引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同时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能丢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必须要清楚自己的根脉,要能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才能做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有自己鲜明的文化身份,始终保持文化的主体性,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前行的过程中既不固步自封,简单复古,也不盲目排外,真正做到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向世界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精神。另一方面,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的社会转型正在加深加剧,文化自信的一度丧失,曾使人们与传统相对隔膜,文化变迁的加剧加速使传统变得日渐模糊,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不断出现,社会的快速变迁容易带来精神上的困惑,人们迫切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慰籍,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当代中国实践书写中国经验,为后发现代型国家提供一条既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又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道路。
总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针,也是我们获得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根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