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党政综合班学员张骏)
从村上蹲点回来,晚饭后就想再去泸定桥看看。十年后走近这座历史悠久的铁索桥,依然心情别样的起伏。这桥这水在这里不改形态静静如初,而人间已历300年。多少世间沧桑而过,不曾止息。
抬头两岸的山高耸挺拔,峻峭突兀。那始终不改的气质仿佛看淡云水穿越,我故依然,自在天地间。流走的河水像匍匐在她脚下柔美的白练飘然而下。站在桥中间的桥板上,看桥下大渡河水浩浩荡荡排空而下,湍急往复,岌岌而追。拍声腾浪,万年来何曾停歇。正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始建于清康熙1706年的13根铁索链依然兀自横跨担当,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12164个铁环相扣,铁桥铁件40余吨。她们与大地紧紧的拥握。手把对300年来依旧冰冷的铁环,历史的热流好像将从远古穿透而来。马帮摇动的铃铛声, 飘来的茶叶清香味,金戈铁马的呐喊声,枪炮爆炸的躁声,红轿穿桥而过摇荡的唢呐声 ,依稀在画面中走来,那样鲜活。“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梯”,水、桥、月是那样依偎而共生。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粹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红旗猎猎,烽烟散尽,历史做出了他正确的选择。
这山这水这桥在时空中与我们相遇,他们从来不曾离开,而我们好像是忙碌的过客。真是今人不见古时桥,今桥曾经渡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前面走过四位匆匆回家的建筑工人,两个年轻的男女挽着手小心挪着小步。我侧身过桥对岸。桥对岸霓虹闪烁,广场上歌声悠扬,生机的商业,人流车往一派繁茂。今日泸定县正在发展和改革的大局中改写自己的历史。过去的藏汉流通、茶马互市到今天甘孜门户,宜居宜旅的阳光城。
静静的穿过繁华的街市,我思载游离。抚今追昔,四百年前的封建帝王知道修桥解民生之维艰,体恤民力,昭告仁德。并告诫为官者以“事无大小,期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来检验政绩,来称量做事和功劳的份量。铁索联古今,人心有代谢。
今天,我们满腔情怀,为民服务。正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上。我们建设和改造着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自己也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悠悠万事,民心为大,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民心在低处,在海量的人的感悟中。我们的事业利民的宗旨永远不能变。多做经历时间经磨砺而不减损的丰功,不做浮躁短视的伪架子,花样子。我们缔造历史,历史也反复读取着我们,她静卧在你的身边,从来不曾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