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党政综合班 简旭东)
今天是我单独入驻盐源县棉桠乡的第二天。早晨起来,天空下起了雨,吃过早饭,我与乡党委书记罗智慧一起前往塘泥湾村走村入户。在泥泞的山路上行驶了40分钟,我们来到塘泥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毛巫打和几名村“两委”干部早早在村口等候,大家寒暄过后,刚好小雨也停了,便径直在村委会的一块空地上,与二、三十位贫困群众开坝坝会,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摆家事,谈问题,提建议,会议气氛十分活跃。
在当中,我认识了一位杨老先生。老先生全名杨尔伙,今年65岁,小学文化,原来是一名当了8年的乡农机会计,老伴叫毛尔昨,文盲。十年前,老会计的独子患白血病去世,儿媳不堪重负离家出走,丢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大的6岁,小的3岁。在丧子之痛和家庭变故的巨大打击下,杨会计毅然决定好好抚养两个孙子,尽自己最大努力培养他们,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将来建设国家,回报社会。如今,十年过去了,杨会计靠着种植马铃薯、荞麦和花椒的微薄收入,人均收入2000元多一点,以及乡亲邻里的帮助,艰难的负担着一家老小的生活和两个孙子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两个孩子懂事争气,孙女杨雪英在盐源县民族中学高一网班,成绩优异,估计上大学没什么问题;孙子杨学贵在下海乡上海村小学念六年级,成绩也是不错。日子虽辛苦拮据,杨老先生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把孙辈培养出来,不仅是为他们自己,也是对国家的贡献,死了也有荣誉”。
我敬佩杨老先生,敬佩他在困境中的坚韧,敬佩他心系国家的教育情怀。生活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他并不了解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但是他简单而执着,平凡而快乐,我为老会计点赞和叫好,正如当下中国许许多多的贫困家庭一样,教育,让他们看到了上升的通道和向上的希望,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有心气。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任务繁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障教育事业。“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继续保证投入,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农村教育能力建设,使更多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让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
国家好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不仅为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千千万万像杨会计这样家庭的孩子有了上升通道和向上希望。我相信杨会计的坚定执着,他的教育情怀终有一天能实现硕果,当孙辈们长大成材为国家做贡献是,他的笑容将更加光荣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