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安排,产业协同发展班全体学员赴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现场教学。在班主任、助教及现场解说员的带领组织下,同学们通过对湿地公园实地考察、现场咨询和讨论交流,深入学习广州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经验做法,并结合四川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讨论,纷纷表示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回去后在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中多作贡献。
生态保护优先成就国家湿地公园“璀璨明珠”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俗称万亩果园,地处广州中央城区海珠区东南隅,总面积约1100公顷,积淀了珠江三角洲湿地千年的果基农业文化,独具繁华都市与自然风光相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特殊等特色,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岭南水果发源地和岭南民族文化荟萃区。目前,湿地公园主要开放海珠湖、湿地一期、湿地二期三个部分,每个组团部分都各具特色和功能,体现了生态文明和农业、水利、林业、文化等整合发展,既起到了城市绿核的作用,又为市民们打造了家门口的休闲区。
水利工程与湿地生态的完美结合——“海珠湖”。从规划角度上看,海珠湖与广州塔、花城广场、中信广场呈一条直线,是广州新中轴上的生态焦点,发挥了广州城市绿肺的作用。
湿地美景与岭南文化的巧妙融合——“湿地一期”。海珠湿地一期注重将岭南水乡的本土文化特色融入湿地美景,以恢弘大气的岭南式牌坊和历史悠久的镬耳屋作为湿地的标志性建筑,将文化与生态建设巧妙融合。
生动体现自然野趣与生物多样性——“湿地二期”。湿地二期更注重“自然、生态、野趣”,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在原生果园的基础上,通过连通水系、调清活水、丰富植被、修复生境等方式,为鱼类和鸟类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繁育、觅食等生态环境,将成为难得的观鱼、观鸟天堂。
海珠湿地彰显“四大效应”成为生态文明典型示范
海珠湿地主要通过彰显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四大效应,守护广州生态安全,传承发扬岭南文化,传播生态保护理念,集聚高端企业,助力经济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示范。
生态效应。海珠湿地联通整个海珠区的水网,湿地库容量约200万立方米。在海珠湿地建成后,区域东南部暴雨后水浸街等内涝现象大大减少。与之相比,海珠区中、西部区域的调洪只能依靠附近窄小的河涌实现,效果大打折扣。
文化效应。2017年,海珠湿地“龙船景”文化节,持续10天,吸引了广州数十个村100多条龙船队前来“探亲”、“趁景”,为7万多游客奉上了一场传统岭南端午民俗盛宴。
社会效应。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发挥平台优势,引领社会多元参与,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独特模式,具有创新引领的作用。海珠湿地自然学校每年开展课程200多场,影响4万多受众。
经济效应。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海珠湿地的生态效应逐渐转化为创新经济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2016年以来,26家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及上市企业等,已吸引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科大讯飞等领军企业的一批核心业务,总投资达550亿元,形成广州新落户企业的“湿地效应”现象。
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推进美丽四川建设
通过现场教学,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增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加快建设美丽四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秦晓明、邱成平、刘博等学员谈到:要深刻领会“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要求,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坚定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增强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的系统性整体性实效性。
岳文、张海笑、李佳、郝功贵、孙勇等学员谈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只要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下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能源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就一定能把四川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发展优势。
袁世军、王滢、杨成福、黄劲松等学员谈到:要持续不断做绿色的“加法”、做污染的“减法”,全面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流域生态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各类典型生态系统建设。
陈福生、姚远、成武毅等学员谈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应当坚持重拳出击、铁腕治污,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落实河长制
苏代林、何开华、冉虹等学员谈到:应当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工业生产质量效益,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生产更加科学高效、生活更加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卢启刚、岳正华、方埜、陈碧英等学员谈到:大力培育弘扬绿色低碳文化,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教育,广泛开展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营造生态环保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