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员天地
弘扬黄埔精神 推动民族复兴——赴黄埔军校旧址开展现场教学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6日 部门/单位:进修部 文:进修部 图:- 签发人:魏跃忠

10月13日下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安排,产业协同发展班全体学员赴黄埔军校旧址开展现场教学。通过参观军校旧址,学员们深刻认识到,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是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主义。今天传承弘扬黄埔精神,最主要的就是致力于推动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

深刻理解把握黄埔精神实质

在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过程中,学员们通过学习交流认识到,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师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做出了奉献。黄埔精神实质是以爱国为核心的精神力量,是维护和捍卫祖国完整统一的坚强信念,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和积极带动社会前进的先锋行动的风范。

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演说中指出:“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人,诸君都是将来革命的骨干,都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渗透到黄埔学生血液中的,是努力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理想。黄埔师生无论是在东征北伐中,坚决推翻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还是在抗日战争中,和全国人民一道并肩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都是用血肉之躯和坚强的革命意志,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真谛。

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中国共产党的一批重要干部都曾在那里锻炼成长,如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正所谓“每次战役,无不有黄埔师生的血;每个战场,无不有黄埔师生的骨”。

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黄埔军校创办之后,面临着经费、武器奇缺和四面临敌的严酷环境。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军校老师以身作则,生活俭朴,工作刻苦,并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正如政治部主任熊雄在第四期毕业生同学录上题词曰:“人生斗争几日平, 漫漫也应到黎明, 听潮夜半黄埔客, 充耳哭声与笑声。”在这种奋斗精神的引领下,黄埔同学勤学苦练,克服了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完成读书学习、军政训练的同时,还多次参加了激烈甚至残酷的战斗。黄埔师生这种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至今仍是人们推崇的典范。

要把黄埔精神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参观学习黄埔军校旧址后,学员们在讨论中纷纷谈到,对黄埔精神最好的继承和发扬,就是把其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积极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年,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的建校目标汇聚了成千上万的爱国英才。当前,中国梦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一面精神旗帜。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钉子精神。90多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究其根源,在于我们党深刻把握中国实情,坚持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不管今后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幻,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发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建立了不朽功勋,今天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去躲避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责任担当,不畏艰难困苦,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