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阶段,时近收官。“学学相长”的氛围愈加浓厚,“产业兴川,协同发展”的学思践悟也越来越聚焦。11月11日,产业协同发展班举办第4期“产业兴川”学员论坛。
全体学员在认真总结一周来中山大学教授关于《博弈论与决策管理》、《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文化科技融合驱动的旅游产业创新》、《十九大精神解读》、《产业扶贫—基于兴文县旅游扶贫的案例分享与理论思考》、《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与协同发展的经验与实践》、《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展望》等专题课程和前往华为公司、华大基因总部考察学习基础上,从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军民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海外招商引资和体制机制建设和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切入,10位学员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体会和自身实际工作,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发言,全班同学展开了深入讨论。
融合与创新,加快构建四川现代产业体系
郝功贵学员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题,指出要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必须着力推动工业提质增效,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培育“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和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着力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区域创新平台;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曹艳学员以《延伸海外触角深化国际合作》为题,分享了境外投促工作的探索和思考。她指出,绵阳创新建立海外招商资源信息库、海外战略合作办事处,创新探索海外投资促进新模式,创新推动与海内外商协会合作方式,取得实效。谢玲学员分享了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体会与感悟。秦晓明学员对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方位与新机遇进行了分析,与全体学员分享了健康管理与养生保健知识。
错位与均衡,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成武毅学员认为,要积极探索我省产业错位均衡发展新路径,实现十九大报告明确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遵循各地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客观实际,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我省实施多点多极发展战略提供产业支撑。要引导我省欠发达区域、民族地区深挖优势特色,培育打造特色产业,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追求绿色GDP。其中,藏区彝区发展,要抓住实施藏区“十三五”规划、精准扶贫、深度贫困县脱贫、对口支援、东西扶贫协作等政策叠加的历史机遇。邱成平学员在《关于精准扶贫的思考与建议》中建言,要鼓励城市资本下乡,加大集体经济成分。陈福生学员以阿坝州旅游发展为例,从全域旅游与全省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等角度,对藏区民生发展、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度分析。
转型与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刘博学员以《直面经济社会主战场——实现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为题,深度剖析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举措与探索。他指出,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必须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办学思路上的“四个真正转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王滢学员在《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发言中指出,“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我省将进一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性改革,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添动能。廖娜学员以《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增强企业发展动能》为题,就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更彻底推进企业内部机制再造等实践与思考进行了个案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