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
——以就地城镇化为例
广安市委党校 谢娜
内容提要:如何高标准高质量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各级党政部门和理论工作者面临且亟待破解的重大实践命题。本文结合川渝地区生态脆弱、资源丰富等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川渝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出“就地城镇化” 模式是川渝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可行选择。本文在深入总结川渝地区就地城镇化模式的三个成功案例,即九寨沟、重庆大学城、广安协兴镇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认为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产业强镇,以人文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与路径选择。
关键词:川渝地区 新型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城镇化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和学界研究的热点,如何高标准高质量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各级党政部门和理论工作者面临且亟待破解的重大实践命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1]。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并把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最大的内需源泉,亦是最大的改革“红利”。但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新型城镇化道路该如何走?
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及概念
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是在我国城镇化水平虽然达到一定程度,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如大城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城乡发展极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公共卫生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区域统筹与协调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2]。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以人为本为理念,推动城镇向现代化、集约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强调城市发展要注重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环境友好、各具特色、统筹协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单纯片面的城市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城市人文素养、公共服务等内涵的提升。
二、就地城镇化及其实践意义
(一)就地城镇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2011)认为,就地城镇化就是当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该区域的农民在其原住所的一定空间范围内,以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为依托,就地就近地实现就业非农化和农民身份市民化转变的城镇化模式。就地城镇化表现为:一是人口集聚程度比较高;二是在生产方式上,以二三产业为主,实现三大产业的联动升级;三是居民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已经达到城镇水平[3]。
专家学者结合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认为,就地城镇化是一条非常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之所以认为它是适合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因为就地城镇化是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强调农村发展要注重产业集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维护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注重社会和谐等,这些理念不仅符合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这一最大的国情,而且还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客观要求。
(二)就地城镇化的实践意义
就地城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路径,它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地城镇化拓宽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而就地城镇化也是在此背景下由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出来的,在实践中,就地城镇化证明了自己的可行性,这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川渝地区资源丰富,但长期由于地势、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非常缓慢,就地城镇化为其提供了一条希望之路。
2.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就地城镇化是以本地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区域环境为基础的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旨在把本地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不断提高本地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川渝农村地区经济底子薄、发展慢,就地城镇化可以帮助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机会。
3.就地城镇化有利于缓解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病”
当前,我国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用水紧缺、就业困难、房价虚高、生态破坏等“城市病”。就地城镇化可以缓解大城市就业、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压力,同时带来乡村劳动力的回流,为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
4.就地城镇化是返乡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途径
调研显示,大量农民工选择“折返式”进城路径,他们在大城市积累一定资金和技术后返回家乡,并选择进入门槛更低的小城镇就业或创业,并逐步实现定居,这一趋势将因东部地区产业加速向西部转移而得到强化[4]。川渝地区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大省,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庞大,就地城镇化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本地就业而避免外出务工。
5.就地城镇化有利于统筹城乡促进小康社会的建成
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5]。中国小康社会建成的关键在农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从而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农民的富裕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川渝地区农村建设相对落后,就地城镇化可以帮助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川渝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樊杰认为,中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首要的任务应该是维护当地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各地在城镇化进程当中应该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指引,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形态,应该以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城镇化发育阶段和区域功能建设为目标,进行区域模式城镇化的选择[6]。川渝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地势,生态比较脆弱,其城镇化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合当地的城镇化道路。笔者考察川渝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发现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就地城镇化。因为就地城镇化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发展当地产业经济,其城镇化成本低,当地居民受益又多,是川渝地区受欢迎且成果比较显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一。
(一)四川九寨沟:旅游产业助推就地城镇化
四川九寨沟是一个就地城镇化的典型案例,它是以旅游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小城市。旅游的特点是使旅游目的地成为消费的场所,形成旅游产业链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带动泛旅游消费聚集,形成产业聚集区,并与城市化发展结构相互融合[7]。九寨沟就是由于旅游的搬运,形成消费聚集,带动产业聚集,形成的城市化发展。九寨沟本来是一个村,由于旅游发展,形成了九寨沟镇,后来形成九寨沟县,最后形成了区域结构。由于每年去九寨沟旅游的人非常多,这就需要九寨沟提供更多的酒店食宿、商铺、娱乐、交通,土地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小型城镇等,这就形成产业发展及内需拉动效应。另外,旅游的发展,还需要建设公园、绿地、休闲聚落等来改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人,形成第二居所,第三居所。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来旅游,需要更多的服务接待、各种产业的服务人员,由此形成大量的人口聚集。原则上说能够吸引百万人口的旅游景区就能够形成一个旅游小镇。由此,有旅游发展的地方,就有形成城市化发展的基础[7]。
2012年,九寨沟全年共接待游客453万人,同比增长41.4%,其中:九寨沟景区364万人次,同比增长28.9%;其他旅游者89万人次(指探亲访友、参加会议、一日游等);旅游总体收入583967 万元,同比增长56.37%。2012年,全县户籍人口67039人,常住人口81419人,其中城镇人口37452人,城镇化率46.0%[8]。2013年,九寨沟城镇化率提高了0.7个百分点,达到46.7%,比四川51个民族县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30.3%高出16.4个百分点[9]。九寨沟虽然是西部高原地区的民族县城,但在旅游产业的强劲支撑下发展非常迅猛。
(二)重庆大学城:高校集聚实现就地城镇化
重庆大学城于2003年4月4日经重庆市政府批准建设,座落在沙坪坝区虎溪镇和陈家桥镇,是重庆西部新城的中心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规划和建设面积3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0万,建设总投资300亿元。按照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要求和“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的建设理念进行建设发展。并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科教节点、西南地区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科研与交流中心、创新中心和产业化基地。2003年6月开工建设,2005年10月开城,2010年宣告基本建成。现有重庆大学、后勤工程学院、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14所高校20万师生入住学习,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大学城[10]。十年前的大学城非常荒凉、人烟稀少,在重庆市政府的规划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如今大学城已经发展成为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配备完善、基础设施齐全、商业繁荣、楼盘林立的集教育、商业、休闲、娱乐、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大学城的繁荣不仅吸引了大量商业、服务、社会人口聚集于此,还实现了本地村民的就地城镇化。如今约有70%以上的本地村民已经从事非农产业,并在浓郁的人文环境中成功转变成市民,他们素质大大提高,真正实现了人的城镇化。
(三)广安协兴镇:产业园区助推就地城镇化
广安协兴镇是广安市广安区下辖的一下镇,南距广安城区6km,北距国道318线32km,交通十分便利。协兴镇牌坊村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辖区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治优势。2013年4月,经中共广安市委、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规划把协兴镇打造成为一个集区域居住、商务、行政、文化于一体的川东民俗小城镇。
四、就地城镇化对川渝地区农村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因地制宜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规划院院长沈迟认为,中国西部地区深居内陆、生态环境敏感、幅员广阔、矿产资源丰富、人口经济比重小、民族团结和谐地位重要,应根据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的结合确定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模式[12]。川渝地区的城镇化一定要结合本地资源、环境、人口、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城镇化模式,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上述三个地方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
(二)坚持规划先行
规划是城镇发展的灵魂和先导,生态脆弱的川渝地区更应该注重城镇发展规划的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按规划进行有序发展。由于城市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个方面,为了使各方面能够协调发展,就必须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川渝地区虽然生态脆弱、农村底子薄,但是资源相对丰富、民俗文化独特,因此在城镇发展规划中一定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
(三)坚持产业强镇
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繁荣既可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产业集群是农村小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因为产业集群能够带来集群效应。集群是指由一群独立自主,在一定地域形成资金、人员、技术及信息等资源交换的企业群体。集群可以分散创新风险,降低创业成本,企业之间互补,并减少交易成本。产业集群的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纵观川渝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成功案例,无论是九寨沟、协兴镇,还是重庆大学城,无疑不是产业集群的功劳。因此川渝地区要实现城镇化,一定要注重产业集群,坚持产业强镇的发展理念。
(四)坚持以人文本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在城镇化的过程要重点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14]。川渝地区城镇化也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培训、新闻媒体等方式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帮助农业转移人口顺利实现市民化,提高他们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从而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参考文献:
[1]李骁.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一条新路[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e91ebb0102dz3t.html?tj=1,2014-02-13.
[2]张明明.就地城镇化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市磨店社区为例[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1.
[3]马庆斌.就地城镇化模式值得研究和推广[N].中国改革报,2012-09-19.
[4]马庆斌.就地城镇化模式提出的理论和现实背景[N].中国改革报,2011-10-19.
[5]习近平.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N].新华日报,2013-12-24.
[6][12]搜狐新闻网.中国西部城镇化不能照搬“东部模式”[EB/OL].
http://news.sohu.com/20140611/n400708602.shtml,2014-06-11.
[7]林峰.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探讨调查[EB/OL].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30319/143825725.html,2013-03-19.
[8]九寨沟政府办公室.九寨沟县情概况2012年度[EB/OL].http://www.jzg.gov.cn/meilijzg/jzggk/jibxq/201103/t20110308_386680.html,2012-02-06.
[9]中国发展网.2013年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EB/OL].http://www.ceh.com.cn/shpd/2014/04/358305.shtml,2014-04-22.
[10]http://www.cqxbxc.gov.cn/html/cqgk/Index.html
[11]广安构建多点多极战略发展格局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园区[N].广安日报,2013-10-22.
[13]李士雄.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N].青岛日报,2003-12-09.
[1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新华日报,201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