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探索
“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路——20年来生态文明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9日 部门/单位:党史党建教研部 文:张传能 图:- 签发人:裴泽庆

 

    1987年在全国生态农业问题讨论会上,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并奋力疾呼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在随后三、四年中,刘思华等将这个新观点纳入现代新文明的范畴,使现代文明理论增加了生态文明的新内容,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统一与协调的理论框架。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论述生态文明的论文被发表,相关的论著已开始出现,从不同方面阐释生态文明。这其中学术论文居多,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95年至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共有相关论文734篇,年均50多篇。出版的有关生态文明研究的论著有十多部。中共十七大至十八大的五年,出版论文2600篇,年均500多篇,论著不计其数。在研究者们多角度、多视野探讨研究的推动下,生态文明这一理念获得了愈来愈广泛的认同,在中共十七大上,进入国家最高决策者的视野,被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之中,在中共十八大上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二、研究主要问题述评   

    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七个方面的问题。(一)关于生态文明的涵义关于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研究者已经不再局限于生态学的专业视野,从不同视角进行界定。有的论者认为,应该以适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概念的实践指向性以及其协调发展理论的逻辑需要为原则来界定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保护与恢复包括人在内的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稳定、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政治成果的总和。这里生态文明与其他三个文明是一种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所以,如果要将生态文明界定为是“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经济-社会与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或者界定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等,就必然导致将人类保护与恢复自然以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实践指向性有所隐匿乃至迷失,也必然会造成与“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理论存在着某种重复论证的逻辑困惑[1]。笔者认为,这一看法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着眼的,更多地侧重于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层面上来讨论生态文明,界定明确,很有见地,也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还有一些论者认为,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原始绿色文明)、农业文明(黑色文明)、工业文明(灰色文明)三个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一种脱胎于工业文明的新的更先进、更高级、更伟大的文明,是一种实施在生态工艺和工程的绿色文明。其哲学基础是信奉“人是自然的一员而非自然的主人”的哲学观点;其生态基础是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其科学基础是科学技术的生态规范化;其能源基础是能续流性质的可再生性的生态能源[2]。显然,这是从文明形态演进的角度来着眼的,所指的是生态文明社会或生态文明时代,其内涵包括上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部,探讨的是当今社会努力的方向与未来社会的美好规划和前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论者未对生态文明作界定,对这两个角度也不作区分,仅强调的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或基本主张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等。由于上述两种看法的生态文明内涵上毕竟有不少重合之处,虽有指向不清晰之瑕,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另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理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即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包括森林保护、土地利用、改进农耕、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能源、物种保护、大气保护、人口控制八个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其基本主张,除了包括狭义生态文明的基本主张,还包括政治清明、经济有序、国际和平、民族和睦、社会福利保障、人际关系和谐、正确的宣传与教育七个方面[3]。笔者认为,这样理解的广义生态文明相当于上述从第二个角度来理解的生态文明,但不能突出生态文明的最重要的特征,研究者如果不是择取其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来论述,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的论证上将可能有点泛化,缺少可行性或针对性。(二)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研究者已开始探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1.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有论者认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具有生态文明的内涵:历史唯物主义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哲学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态破坏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深层机制;马克思提出了对人和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的理论;马克思提出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内在统一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自己和谐的具有“自然—人道主义”的文化精神的理想社会形态。这一思想与生态主义结合推动了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潮[4]。也有论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思想内容有三点:一、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决定了人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二、从实践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致性,决定了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5]。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也是文明的根基。还有论者涉及到马克上生态经济思想,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维(生态技术)、生态经济发展的知识维(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维(生态政治)、生态经济发展的文化维(生态文明)[6]。2.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有论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继承了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提出了生态生产力的理论,对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和异化消费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倡导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7]。3.西方生态启蒙思潮和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西方生态启蒙思潮包括生态伦理学及在其影响下的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其是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不应当仅仅是人类获取更大利益的一种手段,而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目的。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发轫于90年代的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主要以欧洲经验为基础,描述一种现代化的新模式: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追求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模式,主张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无疑,以上理论探讨对于丰富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和进行生态文明实践建设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仅有几位研究者开始涉及。(三)关于生态文明的地位及独立性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对社会结构或文明结构的认识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已有的和可能的威胁,需要我们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纳入到人类社会实践的自觉认识与规划之中,需要在理论上承认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经济、政治、精神和生态保护四个方面的统一,相应地社会文明结构也应该是包含着四种文明形式,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而社会文明发展就是由这四个文明交互作用而推进的过程。在社会文明大厦中,生态文明是前提,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政治文明是主导。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互为前提和基础,并共同对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而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也是互为动力和保障,且共同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从根本上反映、体现和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并随之发展而发展[8]此,有研究者这样表述:物质文明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政治文明解决的是关系问题,精神文明解决的是方向问题,而生态文明解决的是本源问题(也可叫载体问题)。孰重孰轻,不言而喻。“四大文明”排序上把生态文明放在前边,它是本源;放在后边,它是底线,均具有很明确的内涵和意义[9]。这些概括都是很精到的,强调了生态文明最根基意义上的地位和作用。今天,绝大多数论者已经认可了生态文明的相对独立性,不再视之为一种依赖性或依附性的文明形式。这也是当今客观实际的反应和时代的本质要求。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工业文明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正从兴盛走向衰亡,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文明一一生态文明将逐渐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论者大多认为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既不同于以牺牲环境谋求发展的工业文明,也不同于以牺牲人的发展来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早期文明。目前,虽然生态文明已初露端倪,但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对漠视自然、非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文明的扬弃,因而可视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文明[10]对此,有的论者显得有些紧迫,提出“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共识已经确立和形成。在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1]“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的迈进”[12]“人类社会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向新文明形态嬗变的关节点”[13]对于中国这一发展中国家来说,生态文明时代是否正在走来?有的论者则指出,到目前为止,在某一个区域或某一国家内,虽然尚未出现具体化的足以称为世界范式的生态文明,但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时,生态文明却是一个在整体上已显化到足以从文化、政治、经济诸方面描述、展望这一文明模式的地步[14]。应该说,这样的表述更为严谨。

(四)关于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问题

    有两种看法。有一种看法认为,工业文明价值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一种经济价值观,生态文明则要求形成一种“人一自然”系统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对此,有的论者指出,工业文明是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而生态文明不过是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

    2003年11月,在北京首次召开了“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学者们对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正确全而的发展观等问题进行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在人类生态环境控制的问题上,必须尽快改变技术治理与社会控制“两张皮”的局面,加快并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作,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原则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从这次研讨会的议题和内容看,与会者谈及的生态文明是狭义上的或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理解的生态文明。有与会者提出,在环境问题上要注意五个统一,即经济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的统一、国家价值与人类价值的统一、当代价值与后代价值的统一。对此,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本身蕴涵着价值观转向,要求实现从对自然单一的工具价值认识转换到对自然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的认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15]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看法乃是分别从宏观与微观或宏观与中观着眼之别,指向不一,结论自然各异。

    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者还论及到两个与之关联的问题,一个是生态哲学问题,另一个是生态伦理问题。

    生态哲学是当代哲学界以人与自然界关系为基本问题,在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一系列活动中提升的哲学新形态。马克思说过,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生态哲学已开始逐渐成为生态文明理论的哲学基础*,为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了方法论体系并起着基础性作用。有论者认为,生态哲学以反对传统哲学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元对立为特征,认为人、社会、自然构成有机统一体;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的共存共生关系,人、生命和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是主客体统一的一个方面,它具有不可分割的性质[16]

    伦理与价值观关联更紧密一些,都是哲学的范畴。20世纪早期,法国学者史怀泽出版的《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构成了生态伦理学的滥觞。到60年代生态,伦理才为人们普遍关注。在其视野内,自然对人类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而且十一中始源性和前提性的规定。生态伦理把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重视道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功能。区别于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生态伦理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求实现个人的社会整合和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在人与自身关系上重视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有论者补充认为,为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把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统一的和谐性原则、既重视个人又重视社会的整体性原则和既重视物质生活又重视精神生活的全面性原则作为生态文明实践的基本价值原则[17]

    这两个问题也属于生态文明理论渊源方面,参与的研究者略多一些,但也是处在展开阶段。

(五)关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这一问题研究目前积累的成果较多。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研究者大多认同这一观点,即认为发展的内涵不再囿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而是把它理解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和促进,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心理层面与价值系统的重建,它既包含了社会各子系统横向展开具有协调性,又包含了社会纵向发展具有可连续性[18]。现在,这一理论已被世界各国学者、有识之士和政府首脑广泛接受和认同,我国从八届全国人大会议到十届全国人大会议,以最高法律形式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必须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生态文明取向,积极保护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确保生态价值增殖[19]

    有研究者指出,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主张在人鱼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在将人类的共同的、长远的和整体利益置于首要位置的同时,还将人类利益作为处理同外部环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人类满足的需要,根本原则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类人类中心主义”的新形态。

    也有论者指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效建设与进步上,这三个文明的协调推进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中,生态文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柱,它的有效建设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20]

    还有论者指出,我国现代经济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实践,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物质文明建设为中心、精神文明建设为先导、政治文明建设为保证的四大文明建设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客观规律[21]

    就广义上或文明形态的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来说,论者常常将“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提并论,对二者关系的探讨只是有所提及,有的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研究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现代化模式,有的相反,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然结果)等。不少论者赞同并引用《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论生态文明》一文的观点:生态文明包含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笔者认为,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不过有侧重点的不同。

    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一个问题是科学发展观问题。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同一的,不过强调了中国的特色,在此不再赘述。

(六)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2004年9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开始出现在中共和中国政府的文献中,并被解释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由于许多论者认为生态文明反映的就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此后,理论界首先开始了这个问题的研究。有论者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把生态文明放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一序列,已经是大势所趋。“四个文明”缺一不可,只有“四个文明”建设好了,才能平稳地支撑起和谐社会的大厦[22]。这个观点是对上述就生态文明涵义从第一种视角作界定的论者的看法呼应,论者大多认同“生态文明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了生态动力、环境保障和资源支撑”的观点。

    笔者认为,如果将生态文明理解为一种社会形态,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被视为生态文明社会或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

(七)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问题

    论者们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包括以下内容。

1.加强公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它的持续发动力源于积极成熟的公民意识。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意识构成了生态文明制度与政策的价值基础和本质内涵。成熟的生态意识在整个生态文明构建中可以产生深刻、持续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规划公民教育,健全评价体系,拓宽参与途径[23]

2.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变。大多数论者认为,必须实现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到“人——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论者从各个方面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生态文明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有论者强调,区别于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上,它是一种以有效控制人口发展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为前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广泛运用生态工艺的循环性的生态经济,在消费方式上,把追求知识、智慧、环境质量看作是人生的目的,由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逐渐转向主要追求简朴、清洁、健康、优美、舒适的“绿色生活”[24]。也有论者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要法治和德治结合。

    笔者认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坚决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就要求,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一要通过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建立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三要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唯有如此,才能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寻求对立统一的必要张力,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为根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奠定物质基础,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三、研究的特点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生态文明研究,无论从学术方面,还是从社会实践方面来看,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学界对它研究,从总的研究状况来说,才起步不久,应该加强力度。对这一理论涵盖的内容、可操作性建设途径的探讨,研究上还有许多薄弱之处。对许多人来说,生态文明还不是一个熟悉的概念,这与研究的不够深入有关。但是,对生态文明研究毕竟是一个新课题,已有的成果大多数属于开拓性的,不能苛求前人学贤。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参与;社会科学的方法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的方法的结合应用,是这一研究努力的方向,这将会使这一课题的研究达到一个更高的学术水平。[25]

参考文献:

 


*有学者认为,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探讨已有半个世纪之久,所指的可能不是我国的情况。见赵建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视野》2007年第7期。据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刘思华考证,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教授。刘思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J],《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 第30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廖才茂.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理论依据[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关于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已有论者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参考孙彦泉: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J],《齐鲁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