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梦”,他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他又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一个超大的民族国家需要共有的价值体认和目标,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加剧,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之际,作为一个超大民族国家如何言说自己的文化身份,如何承担对世界的承诺和责任,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加深加剧,我们进入到改革的深水期和矛盾的多发期之际,如何寻求最大的公约数。中国梦以更加平实更加接地气的话语表达连接起个体、民族、国家与世界,体现了恢弘的气度和远大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中国梦既是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也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现实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从道路、精神、力量三个层面支撑起中国梦的战略实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中国精神是中国梦重要的精神内核和灵魂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以更加凝练更加大众化的话语揭示出文化精神对于中国梦的巨大支撑作用,同时中国精神思想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完善的体系,体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新的发展思路。
中国精神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思想、精神力量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新的治理理念和思路。它犹如一面旗帜,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鲜明地昭示我们的民族符号和精神标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它犹如战鼓,贯穿起个体、社会、民族、国家的精神纽带,发挥动员鼓舞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思想立足深远,是撬动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杠杆,体现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失落、信仰缺失,多元思潮竞相角逐的现状,寻求最大公约数。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将党的文化思想、价值追求与民族、国家、社会个体的愿景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努力,中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取向。
一、中国精神是撬动中国梦的强大杠杆
伟大的梦想总是需要精神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坚定的目标,一个民族难以立于民族之林。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中华民族拥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拥有光辉灿烂的文明,同样也拥有近代以来被列强奴役的惨痛记忆,有封闭锁国的文化自大,也经历了文化自信被摧毁后的精神痛楚。经历过将精神力量发挥到极致的颠狂,也经历过远离崇高、价值失落的迷茫。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全球利益格局新的调整,面对民族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凝聚共识。中国梦是一个象征化符号化的表达,它的本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它要将民族、国家、人民三位一体的梦想建设主体凝聚在一起,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事业格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切实保障。唯有保持文化精神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才能保障道路的正确性,唯有寻找主体间最大的价值共识和公约数,才能将多元主体凝聚在一起,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业。中国精神是撬动中国梦的强大杠杆,中国精神思想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
首先,中国精神的提出体现了新的治理思路,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因而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既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梦的重要趋动力量。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可以凝聚共识,教化人民,整合社会,引领风尚,还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在提升人们生活的丰富度和幸福感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可以教化民众,引领社会风尚,文化整合功能的发挥必须来自于人民发自内心的认同。认同来源于共同的利益,共有的目标,共有的命运和历史文化。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中国精神从三个主体的层面,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个时间维度整合了中国人的价值目标和共识。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民族在共同的生存境遇,共有的历史和共同经历中形成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精神,带有民族特有的精神特性,同时在不同时代的实践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中国精神贯穿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只有将国家、民族、个体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的精神因素,才能更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中国精神与特定的民族命运相连,与民族选择的特有道路紧密结合,并鲜活地体现在每一个个体的实践中。
中国精神思想的提出体现了新的治理理念和新的发展观,从而超越了狭碍的文化工具观。中国梦的实现必然包含着民族的文化复兴之梦,如果说中国梦是一个复合的象征整体,那么精神生活的充盈、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其应有之义。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让民族的文化自信逐步丧失,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位从高位跌到低点。1949年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立了新中国,但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的仍然是如何让国际社会接受,如何巩固新生政权的问题,要解决的依然是政治立国的问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意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解决的是经济立国的问题。但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给整个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一系列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持,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新的发展观。在走过了政治立国、经济立国的发展阶段以后,我们正进入到文化立国的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意味着并不单纯强调文化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而是一种文化的发展观,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协调推进,更加关心人民福祉,关心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度、幸福感和归宿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不仅考验我们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的能力,更考验我们如何将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精神与时代实践相结合,如何将文化精神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中去。既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动力和纽带作用,又在中国梦的实践中丰富、发展中国精神,向世界昭示中国精神。
其次,中国精神的提出体现了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精神理论的提出犹如一面旗帜,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鲜明地昭示我们的民族符号和标识。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共同的记忆和道路选择,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立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也为人类的精神文化贡献成果。中国梦的实现无法回避的是全球化加深加剧的背景,一方面如何让中华民族复兴,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彰显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让世界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精神因而具有了两个向度,一是国内各主体间的文化和精神的凝聚度、认同度,二是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亲和力。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在全球文化交流加深加剧的今天,我们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中言说自己的文化身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唤起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为全球和平发展,为世界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
二、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和源泉
当前我国进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也进入到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一大二公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更加多元,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和选择性增强,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从世界范围来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断加剧,价值观之间的竞争加剧。一个现代民族国家需要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发挥共有价值观的凝聚、认同作用,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面对社会转型期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世界文化交流加深,各种思潮碰撞加剧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中国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具体呈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在民族继有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强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和时代精神以及共有的道德规范,更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体现了民族传统、民族精神与特定制度,与时代选择的结合,更强调时代性和现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依靠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作为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与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公约数,它联结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结起民族、国家、社会与个体,把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整合在一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源泉和支撑。
中国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体现,中国精神正是民族历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近代以来抵御外侮的共有经历和情感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求价值层面的最大共识,继而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同时,中国精神更体现开阔的国际视野,既站在民族国家层面鲜明地昭示我们的身份,同时也思考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能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什么样的思想和精神,这也昭示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实践不是关起门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充分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继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谱写中国精神的当代篇章。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偏重国内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价值整合,那么中国精神则是在此基础上参与世界竞争。
三、中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取向
中国精神既扎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也与近代以来全民族救亡图存的经历以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密不可分,因而不可回避的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精神富于时代性的书写。
以马克思主义为建党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越的革命斗争中,坚定理想信念,一心为人民谋利益,以民族的独立解放为已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重塑了一团散沙的基层社会,建立了新中国。通过张思德、雷锋等一系列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引领社会风尚,重塑社会的道德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也重塑了中华民族精神。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曾走过了一段弯路,1978年中国共产党勇于面对自身的失误,拨乱反正,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解体,改革开放实践前无古人的状况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历史的转型期,面对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中国精神思想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时代取向。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为中国人民所接纳,既是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决定的,也和特定的时代条件和文化境遇相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传统儒家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宣告解体,中国陷入列强欺凌,军阀割据的一团散沙局面当中。马克思主义高扬的革命理想,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正好契合了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需要,共产主义的建设目标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理想呈现某种程度的暗合。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要解决的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问题,也必然面临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问题。这当中还暗含着另一个问题即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是在传统儒家文化解体的真空当中,作为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和替代者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当中必然包含着文化复兴之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我们自近代以来的文化焦虑依然存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如何言说自身的文化身份,如何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整合在一起,这关系到更好地发挥精神的凝聚力量和纽带作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因而中国精神思想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为我们认识文化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则认为“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对文化本质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中。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将文化视为战斗力,重视其服务于政治的宣传鼓动作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元社会思潮开始兴起,如何从精神领域拉起一道思想意识防火墙,不断提高社会的文化程度成为重点。从十二大到十四大的十五年间,历次党代会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我们认识到文化除了教化功能还是重要的生产力,文化产业的合法地位逐步得到承认。十五大将文化视作与经济、政治并列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十六大则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提出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我们党进而认识到仅仅将文化视为宣传教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工具是有局限的,文化不仅仅是战斗力、生产力,更是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部署,致力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从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精神思想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本质力量认识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