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探索
治理视角下坚持群众路线与开放式党建常态化探析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0日 部门/单位:党史党建教研部 文:蒋之亮 图:- 签发人:王凡

一、治理视角下党建模式转型与挑战

    群众路线活动的背景与党在以在往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在延安时期的群众路线重在实现党的思想、组织的完全集中统一为目标,而治理视角下走群众路线重在实现各多元主体之间的均衡与良性互动,这是当前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与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执政方位转变后党建模式转型。明确党的执政方位,是决定党的建设方向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过去是一个领导革命的政党,目前正在向着执政党进行历史性的转变,这是党的建设的现实出发点和逻辑前提。根据列宁的阐述,革命政党基本特征主要是党以民主集中制把党的组织和成员组织成为一个战斗的整体,它具有组织统一、行动统一和权力相对集中的特点。建国以后,我们党通过“政党下乡”、“政权下乡”和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所规制的“人口有序流动”的社会基础、“党支部建在村(居)委会的组织基础,实现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覆盖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也形成了一个近似封闭性的基层党建模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与建国后前三十年很大不同的社会利益格局和社会群体组织方式。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命题,但在实践中党早已经开始逐步推进这一转变,在执政理念、体制改革、组织建设等等方面已经向执政党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必然进一步要求对封闭性党建模式所形成的简单的“组织内”和“组织外”的二元区分的基层党建结构进行调适与改进。

    (二)治理视角下党建模式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发展为社会治理,适应了我国新时期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在新时期的新期待。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根本上就是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顺应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观念和行政治理模式的变革,这就需要更加深层次的改革,包括党自身的改革。仅从社会组织参与治理这一现象来看,对传统党建模式产生诸多冲击。在以往,社会组织基本不具备治理功能,大多数人在面临事情的时候都会选择执政党或者各级政府。而在有了社会组织这样的沟通渠道以后,个人和团体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意味着政党传统权威开始被消释。因此,执政党如何对待社会组织,是当今时代政党政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治理视角下群众路线与开放式党建模式的内在联系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在于实现党的建设现代化,首要的是实现党建模式开放式建设。可以选择以群众路线为突破口,实现带动广大群众团体和政党多元主体的治理理念、治理格局、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等方面的转变和完善,逐步实现党群关系的和谐和政党与社会关系的有机融合。

    (一)坚持群众路线成为党建模式转型的重要选择。理论和历史上的经验表明,任何一项改革都会面临强有力挑战。从理论上看,传统的党建模式也存在一种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从政治领域来看,一种制度形成后,会形成某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在的制度有强烈的要求,只有巩固和强化现有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继续获得利益,哪怕新制度对全局更有效率。对我们党而言,从理论上和现实来看,也存在这种路径依赖。从党的七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方式和形式已经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模式,传统党建与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干部选拔和教育培训等高度粘接。简单来说,从现有党建模式中寻找适应新形势和完成新目标的方式或者途径将会遇到很大阻力,群众路线活动可以作为重要活力推进体制内与体制外相互分割的“二元”党建模式,更能为突破传统党建路径依赖产生重大推力。

   (二)坚持开放式党建模式是引领群众路线活动的根本选择。开放式党建是党的各个层次和整体体系的开放,而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的开放,否则开放式党建的格局就无法形成。具体而言,开放式党建的开放层次和体系包括党建整体理念和具体观念的开放、党建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开放等。以经济领域的改革实践为例,通过30多年来的对外开放,我们与世界各国交换资源、优势互补,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大提升。同理,党的建设也必然要通过开放式建设,实现党内外政治资源互补,提升党的建设理念、改进党建方式、增强党建活力,扩大社会参与。当然,开放式党建的目标是要以实现政党的在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功能,使得基层党建活动融合到社会建设当中,通过多元的协商渠道形成政党与社会的有效互动,从而加强党的领导作用,而不是使得社会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从历史上看,群众路线各类活动可能造成对政治上较大的冲击,从而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特定群众路线运动形式。可见,群众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一旦无序释放,可能打破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将是一种政治灾难。另外,采取群众路线运动式政治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问题综合症“应急”方式。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看,教育实践活动分为有限几个时段,虽然要求“建章立制”,但事实上规范化制度建设的有限性值得注意和警醒。当前,执政党建设从根本上需要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群众路线形式和常态化开放式党建融合机制,以实现党群众关系良性互动。

三、坚持群众路线促进开放式党建常态化的主要实现途径

    (一)强化党内民主建设实现党的建设内部开放。对于一个没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政党,走群众路线,不会是一种和风细雨的改革,很可能是一种狂风暴雨般的“革命”。因此,坚持走群众路线,基本前提就是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成效取决于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党内民主的充分发展,广大党员处于消极被动状态,那么,无论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还是作风建设,都将处于一种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即部分主要党的领导干部的激情昂扬,而一些普通党员的冷漠视之或者敷衍了事:因为这些党员觉得他们主要是用来开会的配角或者听从。当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党员数量比过去增加了,党员个体素质也比过去明显提高了,而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却比过去降低了。原因何在?我们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战斗整体,党内缺乏民主生活,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看到中央关于开展党内民主生活的要求,同时也看到了中央对于基层党的领导干部处于一种不信任,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几乎站在广大党员的对立面。由此,党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单靠个别领导干部孤军奋战,定然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加强和改进党内建设的关键环节,没有党内民主或者不按照党章的规定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可能形在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形成信息封闭、决策封闭、管理封闭、监督封闭、权力封闭和利益封闭的状态,让普通党员处于没有信息、没有权利保障、不能决策、不能监督的境地,在党内形成事实上的相互隔绝的“层次”,一些基层组织甚至沦落为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的利益实现工具,形成利益固化集团。因此,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凝聚全体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冲破利益格局的藩蓠,是实现党的建设内部开放的根本出路。

    (二)坚持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建设实现党的建设外部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的群众路线是走“党的”群众路线,特指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路线”。具体来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相继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了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主要是“领导干部”之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而不主要是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群众路线如果仅仅是一种运动,其主要是对党的建设面临问题的“应急性”疗法,即使仅就领导干部之间的各类组织生活来看,其批评的可持续度令人担忧。因此,要解决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实现密切联系群众的常态化、长效化,就必须通过民主政治增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要解决群众和党员干部的之间的最大公约数问题,即找准群众和党员干部的利益平衡点。简单来看,就是要以民主政治为取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让群众参与到党的建设改革进程中。首先,要构建走群众路线的干部选任机制,全面推进党员干部量化管理,推进数字化管理模式,增加群众在干部选用中的权重,增强干部联系群众的压力和动力,自觉主动地接近群众,进而改变工作作风。从实践来看,基层村支委会的“两推一选”方式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对建立以多数群众公认为关键标准的干部选拔机制具有积极探索意义。其次,创新走群众路线的民主决策机制、调查研究制度、党务政务公开制度、重大决策民主听证制度。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即决策、信息要从群众中来,决策结果才能真正到群众中去。再次,构建群众参与的开放式绩效评价机制。黄仁宇强调了数目字管理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同样,没有精细与量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党的建设只是处于定性研究阶段,而无法实现科学化。因此,要改变片面重视上级、轻视群众的考核方向,科学设置党员质量管理体系,并在考核内容上增加群众参与环节,将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交给广大群众,注重发挥媒体、群众等监督主体的力量,科学导入党员量化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党员领导干部真正走群众路线,而不是走“领导路线”或者“企业家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