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部署的实施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可与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和大众的福祉和利益紧密相连,随着大众环保权利意识的高涨,因环保问题而引发舆论热点和环境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出现,据学者对2003-2014年150起影响较大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表明,20%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出现过谣言传播,因而在政府主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吸纳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当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沟通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深加剧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与风险社会的各种风险迭加,经过社交网络的发酵,往往使公众充满对政府的不信任,一遇到环保问题,便成为群体心理的一个宣泄口。
当前政府在社会沟通方面主要存在信息公开不足,沟通战略不当、沟通平台搭建不够等问题。长期以来的维稳思维和宣传思维导致我们信息公开的动力不足,加之环保信息公开的监督和责任约束机制缺位,导致信息公开不足。在沟通战略上还不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单向传播多,我们更愿意对公众讲成绩,不愿意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以寻求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更注重单向的信息发布却不太愿意进行双向的沟通,这导致日常的信息发布多流于形式,被动的履职式的信息发布多于主动的沟通,只有当出现环境群体性事件时才开始注重主动沟通,在传播内容上更注重技术层面的说服忽略公众的文化心理因素,传播效果也不理想。
媒体是社会沟通中重要的桥梁。环境信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能否将专业性的术语转化为大众所理解的通俗话语,让公众的环保知识体系更加科学,而不是来源于各种道听途说和网络谣言,需要社会力量尤其是媒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直至今日万恶的PX究竟有没有危害,大多数公众仍不清楚,只是源于风险社会的群体心理,大家更愿意将PX视作危险和污染的代名词。媒体记者对于环境传播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之市场化竞争压力使媒体偏重于轰动性和负面性的议题,导致媒体在日常的环境传播和公众环境意识的培育中主动性、能动性不足,环境议题内容设置的深度、广度不够。
多元力量就环境问题进行沟通的常规平台和机制相对缺乏。自媒体时代,媒体、公众、专家都拥有一定的表达权和话语权,专家拥有专业话语权,但专家对环境事件的解读偏重于技术层面,专家的解读往往游离了受影响者的经验,专家关注的是影响的概率,公众关注的是影响危害本身。意见领袖在网民中拥有较高的影响力,但意见领袖往往缺乏专业的环境知识素养,为吸引网民的关注更愿意在环境议题中发挥对政府的监督功能。社会组织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另一支重要的力量,不少社会组织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监督,也常被视为不稳定因素,与政府之间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社会沟通的建议:
1. 制定环境信息公开的具体细则,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建立环境信息公开监督委员会。
长期以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低。在一些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引为公众强烈反响的不仅是单纯环境问题,还有对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的不满。对相关机构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到事情的处置。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只能是以公开来换公信。信息公开是系统工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全面推进大气和水等环境信息公开、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监管部门环境信息公开,健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健全环境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政府而言,尽管我们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实施过程中由于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不够细化和具体,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够,主动公开的形式和方式缺乏侧重点和硬性要求,最为重要的是监督和责任约束机制缺位。因而按照总体方案的部署,需要制定相关细则,在信息公开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上予以完善。政府有关部门在加强监管的过程中也要强化对排污单位信息公开的监督,完善相关机制。
2. 宣传、环保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达成共识,形成环境传播的有关倡议。转换沟通思路,把握媒体特性,激发媒体主动性和能动性。
环境传播方面需要形成共识,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故建议有关部门通过论坛等形式搭建政府、专家、新闻记者、意见领袖、环保组织进行沟通对话的平台,尤其和媒体形成环境传播的相关倡议,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把握媒体传播对事件、时机等新闻性的需求,抓住环境传播的重要时机节点,以活动为载体形式,提高环境传播的有效性,通过组织参观、学习、研讨会等形式和途径提高新闻记者的环保知识储备,培养一批专家型记者。构建专业化团队,加强部门协作和联动,通过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形式回应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做好环境政策解读工作,在环境传播方面提高合力和有效性。
3. 培育关注环境议题的网络意见领袖
自媒体时代话语权出现了分散,政府在与公众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需要从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沟通转型。网络意见领袖在互联网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建议将影响力大且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见领袖的意见纳入到制度化吸纳的轨道上来,作好这些意见领袖的统战工作,加强沟通与释疑,体现政府的诚意。同时,要积极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具有一定沟通经验,热心公益环保的意见领袖,如环保专家、环保大使以及环保官员,让他们在网络平台发挥理性精神,发挥释疑解惑的功能。同时这些意见领袖也是身体力行,践行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对各种奢侈性炫耀性消费行为进行批评和引导。
4. 培育致力于环境公益服务和环境教育类的社会组织
生态文化建设需要政府主导,更需要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但我们正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离散化的原子化的个体组成了社会,缺乏组织的社会往往易滋生暴民,因而公众参与需要有组织化的有序的参与。社会组织也是政府与社会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这也需要政府具备宽容的心态和一定的政治智慧,客观地看待社会组织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由于当前公民的环保权利意识高涨,但在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的践行和价值理念的转变方面却滞后,故而建议优先发展致力于环境公益服务和环境教育类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让这些环保组织深入社区、学校,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化建设。